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臨
【繁體漢字】臨,【漢語拼音】lín,【漢字註音】ㄌㄧㄣˊ
【語音朗讀】
【未集下】【臣】【臨字五行屬】
【未集下】【臣字部】
〔古文〕𦣷【唐韻】力尋切【集韻】【韻會】犂針切【正韻】犂沉切,𠀤音林。
【爾雅·釋詁】臨,視也。
【詩·衞風】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又【大雅】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箋】臨,視也。
【禮·曲禮】臨諸侯,畛於鬼神。
【疏】以尊適𤰞曰臨。
【穀梁傳·哀七年】春秋有臨天下之言焉,有臨一國之言焉,有臨一家之言焉。
【註】徐乾曰:臨者,撫有之也。
又【博雅】臨,大也。
又【戰國策】縣隂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
【註】臨,猶制也。
又易卦名。
又車名。
【詩·大雅】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
【傳】臨,臨車也。
【疏】臨者,在上臨下之名。
【釋名】臨,如字。韓詩作隆。
又地名。
【左傳·哀四年】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
【註】臨,晉邑。
又丘名。
【爾雅·釋丘】右高名臨丘。
又姓。
【後趙錄】秦州刺史臨深。
【孔融傳】有臨孝存。
又門名。
【左思·吳都賦】左稱彎崎,右號臨硎。
【註】彎崎,臨硎,閽闥名。吳後主起昭明宮,於太初之東開彎崎臨硎二門,彎崎宮東門,臨硎宮西門。
又【韻會】力鴆切【正韻】力禁切,𠀤林去聲。
【增韻】喪哭。
【顏師古曰】衆哭曰臨。
【左傳·宣十二年】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于大官,且巷出車,吉。
【註】臨,哭也。
【釋文】臨,力鴆切。
又【韻補】叶盧東切,音隆。
【詩·大雅】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耗斁下土,寧丁我躬。
【司馬相如·長門賦】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修薄具而自設兮,君不肯乎幸臨。
又叶力陽切,音良。
【秦始皇祠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臨”是居上視下。 《說文》: “臨, 監臨也。 ”金文1-2寫作“、
” , 右上方是一彎身瞠目向下看的人形, 左下方是有口器皿或流水, 會意人居高臨下觀察靜動物體。後期金文和小篆寫作 “
、
、
”,將人頭與身體分開,下邊的物體也直寫成三個口。簡牘、隸書進一步將人形省作“亠” ,是 “畫” (象形字)向 “字” (符號)演化的結果。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卷八】【臥】
《說文解字》
監臨也。从臥品聲。力尋切
《說文解字注》
(臨)監也。各本作監臨也。乃複字未刪而又倒之,今正。从臥品聲。力尋切。七部。
臨的部首:臣部外筆畫:11筆畫總數:17倉頡號碼:slorr
四角號碼:78766鄭碼查詢:hmjjBig5編碼:C17Bgb2312碼:C1D9
uni-code:基本区 U+81E8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造字法:原为会意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異體字:临臨临 𦣲 𦣷 臨
“臨”的繁體字。
從高處往下看。如:“居高臨下”。《詩經•大雅•大明》:“上帝臨女,無貳爾心。”鄭玄•箋:“臨,視也。”三國•魏•阮籍《詠籍詩八十二首之十三》:“登高臨四野,北望青山阿。”
來到。如:“光臨”、“蒞臨”、“親臨”、“雙喜臨門”。《楚辭•屈原•遠遊》:“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
靠近、依傍。如:“臨窗而坐”、“臨門一腳”。《漢書•卷二十七•五行誌下之上》:“先是文惠王初都鹹陽,廣大宮室,南臨渭,北臨涇。”
麵對、遇到。如:“臨陣磨槍”、“臨危不亂”。《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依著書畫範本摹仿。如:“臨碑”、“臨帖”。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七齣》:“學生自會臨書,春香還勞把筆。”
統治。書經•大禹謨:“臨下以簡,禦眾以寬。”《管子•八觀》:“置法出令,臨眾用民。”
照、照耀。周•屍佼《屍子•卷上》:“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唐•杜甫《春宿左省詩》:“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給、加。唐•魏元同《請吏部各擇寮屬疏》:“臨之以利,以察其廉。”宋•歐陽修《縱囚論》:“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
將、正、當。如:“臨別”、“臨行”、“臨終”、“臨時抱佛腳”。《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傳》:“臨死謂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為太子,無令他人代之。』”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兌()下坤()上,表在上臨下之義。
姓。如漢代有臨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