舁字康熙字典熱度:1437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yú,【漢字註音】ㄩˊ

【語音朗讀】

【未集下】【臼】【舁字五行屬土】

【未集下】【臼字部】

〔古文〕𦥠【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余。

【說文】共舉也。

【徐曰】用力也。兩手及爪皆用也。

又【正韻】轝車也。

又【集韻】苟許切,音舉。又【正韻】羊茹切,音豫。義𠀤同。 【集韻】或作𢌱。◎按字彙譌入五畫,非。今改正。

詞條更新時間:2025-08-22

舁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舁部

楷書

舁字的象形文

讀音:yú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

小篆輿;

小篆舁;

隸書輿;

隸書舁

讀音:yú

“輿” , 車廂, 泛指車。 初為人抬。 甲骨文寫作 “” , 像上下四隻手共同抬中間一車(輪)形。 金文寫作“”, 把車輪直接寫作“車” 。小篆同金文寫作“” , 上下手形不一, 是構字的需要, 也是為了方便書寫。隸書《禮器碑》寫作“” , 下邊的兩隻手已完全變形, 但仍可看出與古文字的演變軌跡。

注: 《說文》中有一部首字“舁” (讀yú), 小篆寫作“” , 也是表示四隻手共同抬舉義。《說文》: “舁,共舉也。從臼,從廾。” “臼” 和“廾” 都是雙手並用的形狀。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舁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舁
中国大陆
台湾 舁
台湾
香港 舁
香港
日本 舁
日本
韩国 舁
韩国
旧字形 舁
旧字形

舁字說文解字

【卷三】【舁】

『說文解字』

共舉也。从𦥑从廾。凡舁之屬皆从舁。讀若余。以諸切

『說文解字注』

(舁)共舉也。从𦥑廾。謂有叉手者、有竦手者。皆共舉之人也。共舉則或休息更畨。故有叉手者。凡舁之屬皆从舁。讀若余。以諸切。五部。

舁字解釋

舁字基本屬性

  1. 舁的部首:臼部外筆畫:3筆畫總數:9倉頡號碼:hxt

  2. 四角號碼:77447鄭碼查詢:nbeBig5編碼:D370gb2312碼:F4A8

  3. uni-code:基本区 U+8201首尾分解:臼廾部件分解:臼廾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土

  5. 異體字:輿𦥠舁舁輿 𦥠 𢲓 𢱲 𢪓 𠢈𦥠舁舁

舁字基本含義

  1. 抬:“先生稱疾,有司乃令役夫~其床以行。”

  2. 帶;載。

  3. 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