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字康熙字典熱度:2451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chè,【漢字註音】ㄔㄜˋ

【語音朗讀】

【卯集中】【手】【撤字五行屬火】

【卯集中】【手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列切,音轍。發也。

又除去也。

【論語】不撤薑食。

【唐書·高宗紀】以旱避正殿,減膳撤樂。

又【唐韻】丑列切【集韻】【韻會】【正韻】敕列切,𠀤音徹。讀與掣近。亦發也。又抽也,剝也。 育本从𠫓,字書从𠫓,故入十二畫。𠫓,倒子,字作丄下厶。

詞條更新時間:2025-07-03

撤字的象形文

讀音:chè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說文古文;

古璽文;

小篆;

隸書徹;

隸書撤

讀音:chè

“徹” 的本義是撤除。甲骨文的 “徹”字,左旁是一個表示炊具和食器的“鬲” ,右邊是一隻手。會意吃完飯,徹(撤)去餐具。金文2在 “鬲” 下加帶小點的 “舌” ,表示不僅吃光,而且用舌頭舔得連渣都幹淨了。此時“徹”字已經有了 “徹底” (吃光)的意思。金文3將 “手” 變成了 “攴” (讀pū,是手持械杖形。作為部首多表示擊打)。這除反映了秦未統一文字前的異寫現象外,又使“徹” 字增加了 “毀壞” 的含意。《詩·小雅》: “徹我牆屋” 中的 “徹” 就是 “毀” 義。“說文古文” 在左旁加一 “彳” (讀chì,是 “行”字的省文。作為部首表示 “行,行動” 義) ,意在強調 “徹” 是動詞。小篆將“鬲”改為 “育” , 形、 義全失。隸書(漢《鮮於璜碑》 )寫作“” , 從古文字形中脫離出來。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撤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撤
中国大陆
台湾 撤
台湾
香港 撤
香港
日本 撤
日本
韩国 撤
韩国
旧字形 撤
旧字形

撤字說文解字

【卷十三】【力】

『說文解字』

發也。从力从徹,徹亦聲。丑列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撤,非是。

『說文解字注』

(勶)發也。發者、䠶發也。引申爲凡發去之偁。勶與徹義別。徹者、通也。勶謂除去。若禮之有司徹、客徹重席、詩之徹我牆屋、其字皆當作勶。不訓通也。或作撤、乃勶之俗也。从力徹。會意。謂以力通之也。徹亦聲。丑列切。十五部。

撤字解釋

撤字基本屬性

  1. 撤的部首:手部外筆畫:12筆畫總數:15倉頡號碼:qybk

  2. 四角號碼:58040鄭碼查詢:dsqmBig5編碼:BA4Dgb2312碼:B3B7

  3. uni-code:基本区 U+64A4首尾分解:扌攵部件分解:扌亠厶月攵

  4. 造字法:形声漢字結構:左中右结构漢字五行:火

  5. 異體字:勶

撤字基本含義

  1. 免除,除去:~職。~銷。~任。

  2. 退,收回:~退。~防。~崗。~回。~訴。~換。~離。

  3. 減輕,減退:~味兒。~分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