嚚字康熙字典熱度:1046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yín,【漢字註音】ㄧㄣˊ

【語音朗讀】

【丑集上】【口】【嚚字五行屬】

【丑集上】【口字部】

〔古文〕𠽺𡅚𡓶𠿦【唐韻】語巾切【集韻】【正韻】魚巾切【韻會】疑巾切,𠀤音銀。

【說文】語聲。

又【玉篇】愚也。

【書·堯典】父頑母嚚。

【左傳·僖二十四年】口不道忠信之言爲嚚。

【前漢·昌邑王傳】書作𡂨。

又人名。

【晉語】召史嚚占之。

【註】史嚚,虢太史也。

又【集韻】牛閑切,音訮。語聲。


考證:〔【晉語】召史嚚占。〕 謹照原文占下增之字。

詞條更新時間:2025-05-01

嚚字的字形演變


前6.55.3(甲)

說文古文

說文‧㗊部

楷書

嚚字的甲骨文


前6.55.3合18650

嚚字的象形文

讀音:xiāo


甲骨文1;

甲骨文2;

金文1;

金文2;

說文古文;

楚簡;

小篆囂;

小篆;

小篆嚚;

隸書囂;

隸書嚚

讀音:xiāo

“囂” 本指眾口喧嚷、吵鬧。《說文》: “囂,(眾)聲也。” 最初表達此義的甲骨文寫作 “” (讀jí) , 用四 “口” 表示眾口。 金文寫作“” , 用突出人頭部的 “頁” 和四個 “口” 組成, 描繪出人搖頭晃腦、 大喊大叫的生動情景。 小篆變成兩個字 “” , 後者省去兩個口。可惜隸書未能據此省略, 仍寫作“” 。

與 “囂” 字形近似但字義相反的有 “嚚” 字。嚚本義是啞。《說文》: “嚚, 語聲也。 從 (㗊), 臣聲。 , 古文嚚。 ” 筆者以為甲骨文寫作 “” , 用五個 “口” 圍著一個臣仆的 “臣” , 應是眾口斥責臣,而臣不敢吭聲的意思。 “說文古文” 寫作 “” , 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加一“土” 字,除為使字形端正外,也表示臣伏於地(土)。小篆省去土,寫作 “” ; 隸書隨小篆結構寫作 “”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嚚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嚚
中国大陆
台湾 嚚
台湾
香港 嚚
香港
日本 嚚
日本
韩国 嚚
韩国
旧字形 嚚
旧字形

嚚字說文解字

【卷三】【㗊】

『說文解字』

語聲也。从㗊臣聲。𡅚,古文嚚。語巾切

『說文解字注』

(嚚)語聲也。左傳曰。口不道忠。信之言爲嚚。引伸之義也。从㗊。臣聲。語巾切。十二部。

(𡅚)古文嚚。

嚚字解釋

嚚字基本屬性

  1. 嚚的部首:口部外筆畫:15筆畫總數:18倉頡號碼:rrslr

  2. 四角號碼:66661鄭碼查詢:jjjjBig5編碼:EFBD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569A首尾分解:口臣部件分解:口口臣口口

  4. 造字法:会意漢字結構:上中下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𡂨𡅚𡓶𠽺 𠾅 𠿦 𡁬 𡂨 𡅚 𡓶 𡓿𡂨𡅚𡓶

嚚字基本含義

  1. 愚蠢而頑固:~頑。~猾(貌似愚悍實則狡猾的人)。

  2. 奸詐:~訟。

  3. 有聲而不能成語:~喑(喑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