沬字康熙字典熱度:1599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mèi,【漢字註音】ㄇㄟˋ

【語音朗讀】

【巳集上】【水】【沬字五行屬】

【巳集上】【水字部】

〔古文〕湏【廣韻】【集韻】莫貝切【韻會】【正韻】莫佩切,𠀤音妹。衞邑名。

【詩·鄘風】沬之鄕矣。亦作妹。

【書·酒誥】明大命于妹邦。

又【易·豐卦】日中見沬。

【註】王氏曰:微昧之明也。薛氏曰:斗之輔星。

又【廣韻】【集韻】𠀤無沸切,音未。水名。

又【唐韻】荒內切【集韻】呼內切【正韻】呼對切,𠀤音誨。

【說文】灑面也。通頮。

又作靧。

【禮·內則】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

詞條更新時間:2025-05-01

沬字的字形演變


後2.12.5(甲)

追簋蓋(金)
西周中期

巤季鼎(金)
西周晚期

薛侯盤(金)
西周晚期

䵼兌簋(金)
西周晚期

毛叔盤(金)
春秋早期

王子午鼎(金)
春秋晚期

欒書缶(金)
春秋

國差𦉜(金)
春秋

陳逆簋(金)
戰國早期

眉朱鼎(金)
戰國

說文古文

說文‧水部

漢印徵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楷書

沬字的象形文

讀音:huì


甲骨文1;

甲骨文2;

金文1;

金文2;

金文𩒳;

金文𩒳;

金文𩒳;

金文𩒳;

金文𩒳;

說文古文;

小篆沬;

小篆𩒳;

漢帛書;

隸書

讀音:huì

“沬” (讀huì)是洗臉。《說文》 : “沬,灑麵也。” 甲骨文寫作“” , 象一人踞於皿前以水洗麵之形, 造型之生動不亞於簡筆畫。“說文古文” 寫作 “, 右邊的人形雖成 “頁” 字, 但左邊的雙手捧水形更加明顯。 金文寫作 “” , 字形發生巨變, 但人和水這兩個基本字素保留下來。 小篆將此字一分為二。 其一寫作 “” , 人形和雙手省改為 “未”字, 成為 “從水, 未聲” 的形聲字。 其二寫作 “” (𩒳讀mèi)。 隸書隨小篆結構寫作 “”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沬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沬
中国大陆
台湾 沬
台湾
香港 沬
香港
韩国 沬
韩国
旧字形 沬
旧字形

沬字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洒面也。从水未聲。湏,古文沬从頁。荒內切

《說文解字注》

(沬)洒面也。律歷志引顧命曰:王乃洮沬水。師古曰:沬,洗面也。禮樂志:霑赤汗,沬流赭。晉灼曰:沬,古靧字。檀弓:瓦不成味。鄭云:味當作沬。沬,靧也。按此沬謂瓦器之釉,如洗面之光澤也。从水未聲。荒內切。十五部。

(頮)古文沬,从廾水,从頁。各本篆作湏,解作从頁,今正。尚書:王乃洮頮水、釋文曰:說文作沬。云古文作頮。文選:頮血飲泣。李注曰:頮,古沬字。李注本作古文沬字,奪文耳。陸語尤可證。說文作頮,從兩手匊水而洒其面,會意也。內則作靧,從面貴聲。葢漢人多用靧字。沬,頮本皆古文。小篆用沬,而頮專爲古文。或奪其𠬞,因作湏矣。

沬字解釋

沬字基本屬性

  1. 沬的部首:水部外筆畫:5筆畫總數:8倉頡號碼:ejd

  2. 四角號碼:35190鄭碼查詢:vbkoBig5編碼:AA7A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6CAC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湏頮湏亹 湏 靧 頮 𤅚 𤅣 𩒳 𬐿 𬜃 湏

沬字基本含義

  1. 古同“昧”,微暗。

  2. 古地名,在今中國河南省淇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