逌字康熙字典熱度:504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yōu,【漢字註音】ㄧㄡ

【語音朗讀】

【酉集下】【辵】【逌字五行屬】

【酉集下】【辵字部】

【正韻】于求切,音由。

【玉篇】氣行貌。

又【正韻】逌爾,笑貌。

【史記·趙世家】烈侯逌然。

【註】寬緩也。

【班固·答賔戲】主人逌爾而笑。

【註】逌爾,寬舒顏色之貌。

又【字彙補】古由字。

【班固·幽通賦】栗取弔於逌吉兮。

又與攸同。

【前漢·五行志】彝倫逌敘。又【地理志】酆水逌同。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逌字的象形文

讀音:yǒu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甲骨文5;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說文籀文;

石鼓文;

小篆卣;

小篆逌

讀音:yǒu

“𠧪” 與 “卣” 本來是同一字。 指古代盛酒的器皿。 甲骨文、 金文字形看似不一, 但大體分為帶器皿符號的 “”和無器皿符號的 “” 。

“卣” 是商周時期盛行的祭祀用酒器,多用來盛一種叫 “秬鬯” 的香酒。《說文》將 “卣” 寫作 “逌” ,稱 “氣行貌” ,即散發香氣。甲骨文寫作 “” , 多釋象有托盤的容器形, 筆者認為象釀酒的香料裝在容器裏。金文與甲骨文近似,唯器物裏加上表示雄性器官的 “上” 和“士” , 或如今日的 “鞭酒” 。 小篆的 “卣” 字借用 “” (逌) , 可以看出與金文3和石鼓文的傳承關係。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逌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逌
中国大陆
台湾 逌
台湾
香港 逌
香港
日本 逌
日本
韩国 逌
韩国
旧字形 逌
旧字形

逌字說文解字

【卷五】【乃】

『說文解字』

气行皃。从乃𠧪聲,讀若攸。以周切文三 重三

『說文解字注』

(𠧴)气行皃。𣜩作逌。禹貢。陽鳥攸居、豐水攸同、九州攸同。漢地理志攸皆作逌。逌之言于也。陽鳥于是南來得所也。與爰粤義同。劉歆書。逌人使者。謂行人之官也。从弓。按依上𠧟云从弓省。則此亦當有省字。𠧪聲。讀若攸。以周切。三部。

逌字解釋

逌字基本屬性

  1. 逌的部首:辵部外筆畫:7筆畫總數:10倉頡號碼:yyws

  2. 四角號碼:31306鄭碼查詢:idxwBig5編碼:D7E6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900C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漢字結構:左下包围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由攸𠧠 𠧴 𨓘 𨔖 𨔟 攸 由 𠧷 𨔁

逌字基本含義

  1. 古同“悠”,悠閑自得:“終身~然,不知榮辱之在彼也,在我也。”

  2. 所:“八音七始,五聲六律,度量權衡,曆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