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字康熙字典熱度:3020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shì,zhī,【漢字註音】ㄕˋ

【語音朗讀】

【辰集下】【氏】【氏字五行屬金】

【辰集下】【氏字部】

【唐韻】承旨切【集韻】【韻會】【正韻】上紙切,𠀤音是。氏族也。

【白虎通】有氏者何,貴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爲善也。

【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爲族。

【趙彥衞·雲麓漫抄】姓、氏後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別子孫,如魯衞毛耼邘晉應韓之分,若夫《易》云:黃帝堯舜氏作。堯舜雖非姓氏,旣是天子當一代,稱曰堯舜氏,義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

【柳芳·論氏族】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馬五鹿,氏於事則巫乙匠陶。

又古者貴有氏,賤無氏,故其詛辭有曰:墜命亡氏,言奪爵失國也。詛辭見【左傳·襄十一年】。

又婦人例稱氏。

【儀禮·士昏禮】祝告婦之姓,曰某氏來歸。

又樂氏,津名,在鄭。

【左傳·襄二十六年】涉於樂氏。

又元氏、猗氏、盧氏、尉氏,皆縣名。

【廣輿記】元氏屬常山,今屬眞定府。猗氏屬河東,今屬平陽府。盧氏本漢縣,今屬河南府。尉氏本秦縣,今屬眞定府。 【師古·漢書註】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緱氏、禺氏之類。

又以氏名其物。

【大戴記】蘭氏之根,櫰氏之苞。

又姓。

【吳志】有氏儀,後改姓是。

又猛氏,獸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

【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又【說文】巴蜀山名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揚雄·解嘲》響若氏隤。○按今《揚雄傳》作𨸝。

【玉篇】亦云:巴蜀謂山岸欲墮曰氏,崩聲也。承紙切。又《元包經》剝屵氏。傳曰:山崩於地也。註:屵音蔡,氏音支。與《說文》《玉篇》義同而音異。

又【集韻】掌是切,音紙。姓也。義同𣱄。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月氏,西域國名,在大宛西。

【史記·大宛傳】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又閼氏,單于后名。

【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

【註】閼音燕,氏音支。

又烏氏,縣名。

【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

【註】烏音於然反,氏音支,縣名。屬安定。

【前漢·地理志】作閼氏。又【史記·貨殖傳】烏氏倮。

【註】韋昭曰:烏氏,縣名,倮,名也。索隱以烏氏爲姓,非是。

又【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𠀤音精。狋氏,縣名。

【前漢·地理志】代郡有狋氏縣。

【註】孟康曰:狋音拳,氏音精。 亦作𠂩。

【古今印史】𠂩,承旨切,族下所分也。古者姓統族,族統𠂩。適出繼位之餘,凡側出者皆曰𠂩。故爲文從側出以見意。


考證:〔【趙彥衞·雲麓漫抄】如魯衞毛耼邗晉應韓之分。〕 謹照原文邗改邘。〔【史記·貨殖傳】烏氏倮。〕 謹照原文鳥改烏。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氏字的字形演變


後2.21.6(甲)

令鼎(金)
西周早期

散氏盤(金)
西周晚期

齊𩍂氏鐘(金)
春秋晚期

妾子𧊒壺(金)
戰國晚期

曾123(楚)

說文‧氏部

睡虎地簡5.25(隸)

魏其侯盆(隸)
西漢

孔龢碑(隸)
東漢

熹.春秋.僖十七年(隸)
東漢

曹全碑(隸)
東漢

楷書

氏字的金文


小臣氏樊尹鼎西周早期集成2351

令鼎西周早期集成2803

作任氏簋西周早期集成3455

𤼈鐘西周中期集成248

贏氏鼎西周中期集成2027

衛鼎西周中期集成2616

公貿鼎西周中期集成2719

乎簋西周中期集成3769

師遽簋蓋西周中期集成4214

彔戈冬卣西周中期集成5420

長囟盉西周中期集成9455

芮公鬲西周晚期集成711

巤季鼎西周晚期集成2585

頌鼎西周晚期集成2829

大克鼎西周晚期集成2836

毛公鼎西周晚期集成2841

姞氏簋西周晚期集成3916

毳簋西周晚期集成3932

虢季氏子簋西周晚期集成3971

伯庶父簋西周晚期集成3983

叔㚤簋西周晚期集成4137

六年召伯虎簋西周晚期集成4293

師𠭰簋西周晚期集成4324

不𡢁簋蓋西周晚期集成4329

頌簋西周晚期集成4332

尹氏貯良簠西周晚期集成4553

頌壺西周晚期集成9731

散氏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6

散氏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6

石羊氏文厂言𨭗西周晚期集成10350

_弔多父盤西周總集08.4786

伯氏始氏鼎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集成2643

鑄叔作嬴氏簠春秋早期集成4560

鑄叔作嬴氏簠春秋早期集成4560

魯大𤔲徒厚氏元𥮉春秋早期集成4689

魯大𤔲徒厚氏元𥮉春秋早期集成4691

干氏叔子盤春秋早期集成10131

毛叔盤春秋早期集成10145

𦅫鎛春秋中期集成271

齊𩍂氏鐘春秋晚期集成142

杕氏壺春秋晚期集成9715

國差𦉜春秋集成10361

𠫑氏鐘戰國早期集成163

叔孫朱殳戈戰國早期集成11040

中山王昔鼎戰國晚期集成2840

妾子𧊒壺戰國晚期集成9734

中山王昔壺戰國晚期集成9735

格氏矛戰國集成11499

氏字的象形文

讀音:dǐ


甲骨文1;

甲骨文2;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侯馬盟書;

石鼓文;

小篆氐;

小篆底;

小篆氏;

隸書氐;

隸書底

讀音:dǐ

“氐” 是根底、根本的意思,也是 “低、底” 的初文。《說文》 :“氐, 至也。 從氏下箸一。 一, 地也。 ” 甲骨文的 “氐” 寫作 “” , 象人從地上提物的形狀。提物是由最低處提起,物在地上,地是底層,以此表示根底。筆者認為,此字也象人指土地的形狀。甲骨文的 “土” (地)寫作 “” 。且“氐” 、 “地” 同音。 金文、石鼓文將地麵畫成一橫, 成為“土” 字, 可參。 小篆為安排筆畫而寫作 “” , 失形。 後加表示房屋的“廣”作 “底” ,成形聲字。隸書將 “氐”分成“氏、一” 兩部分,且以平直的筆畫取代了篆書,從而成為今文。

注: 1. “氐” 字釋義岐多。非僅以上字義; 2.甲骨文 “氐、氏” 是同一字。“氏”後專指姓的分支。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氏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氏
中国大陆
台湾 氏
台湾
香港 氏
香港
日本 氏
日本
韩国 氏
韩国
旧字形 氏
旧字形

氏字說文解字

【卷十二】【氏】

『說文解字』

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𡐦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乀聲。凡氏之屬皆从氏。楊雄賦:響若氏隤。承旨切

『說文解字注』

(氏)巴蜀名山岸脅之𠂤旁箸欲落𡐦者曰氏。十六字爲一句。此謂巴蜀方語也。𠂤大徐無。小徐作堆。俗字耳。今正。𠂤,小𨸏也。箸直略切。小𨸏之旁箸於山岸脅,而狀欲落墮者曰氏。其字亦作坁。亦作𨸝。𨸏部曰:秦謂陵阪曰𨸝。𨸝與氏音義皆同。楊雄解嘲曰:響若坁隤。應劭曰:天水有大坂。名曰隴坁。其山堆傍箸崩落作聲閒數百里。故曰坁隤。韋昭曰:坁音若是理之是,以上見文選注。今本漢書作𨸝隤。師古曰:𨸝音氏,巴蜀名山旁堆欲墮落曰氏。應劭以爲天水隴氐。失之矣。氐音丁禮反。玉裁按颜說殊非古。隴𨸝亦作隴坁。與巴蜀之氏形小異,而音義皆同。𨸝坁字同氏聲。或从氐聲而丁禮切者,字之誤也。劉逵注吳都賦坁頽曰:天水之大阪。名曰隴坁,因爲隴坁之曲說。與應仲遠同。坁,韋音是。𨸝,颜音氏。皆不誤。攷氏亦作是。見夏書。禹貢曰:西頃因桓是來。鄭注云。桓是,隴阪名。其道般桓旋曲而上。故曰桓是。今其下民謂阪爲是。句絶謂曲爲桓也。各本誤今校訂如此據此則桓是卽隴𨸝。亦可作隴氏。昭昭然矣,古經傳氏與是多通用。大戴禮。昆吾者衛氏也。以下六氏字皆是之叚借,而漢書,漢碑叚氏爲是不可枚數。故知姓氏之字本當作是。叚借氏字爲之。人第習而不察耳。姓者統於上者也。氏者别於下者也。是者分别之䛐也。其字本作是。漢碑尚有云姓某是者。今乃專爲姓氏字。而氏之本義惟許言之。淺人以爲新奇之說矣。氏𡹔聲聞數百里。象形。謂𠀉象傍於山脅也。氏之附於姓者類此。乁聲。乀讀若移。氏篇,韵皆承紙切。十六部。大徐承旨切。非也。凡氏之屬皆从氏。楊雄賦:響若氏隤。

氏字解釋

氏字基本屬性

  1. 氏的部首:氏部外筆畫:0筆畫總數:4倉頡號碼:hvp

  2. 四角號碼:72740鄭碼查詢:rhBig5編碼:A4F3gb2312碼:CACF

  3. uni-code:基本区 U+6C0F首尾分解:丿七部件分解:氏

  4. 造字法:象形漢字結構:单一结构漢字五行:金

  5. 異體字:𠂩 𧦄

氏字基本含義

1. 氏 [shì]2. 氏 [zhī]

氏 [shì]
  1.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總的,氏是分支,後來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2. 古代稱呼帝王貴族等,後稱呼名人、專家:神農~。太史~。攝~表。

氏 [zhī]
  1. 〔閼(yān)~〕見“閼”。

  2. 〔月~〕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