裷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釋
裷的基本解釋
裷
【繁體漢字】裷,【漢語拼音】yuān,gǔn,【漢字註音】ㄩㄢ
【語音朗讀】
【申集下】【衣】【裷字五行屬】
【申集下】【衣字部】
【唐韻】【集韻】𠀤於袁切,音鴛。
【揚子·方言】襎裷謂之幭。
【郭註】卽帊幞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篇】衞人有佐弋者,鳥至,因先以其裷麾之焉。
又【廣韻】去阮切,音綣。
【類篇】委遠切,音宛。窘遠切,音圈。義𠀤同。
又讀作袞。
【荀子·富國篇】天子袾裷衣冕。
【楊倞註】裷與袞同。
詞條更新時間:2025-07-04
裷的部首:衣部外筆畫:8筆畫總數:13倉頡號碼:lfqu
四角號碼:39212鄭碼查詢:wtuyBig5編碼:E3F5gb2312碼:none
uni-code:基本区 U+88F7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異體字:𧙯
1. 裷 [yuān]2. 裷 [gǔn]
古代指覆蓋東西的巾帕:“衛人有佐弋者,鳥至,因先以其~麾之。”
古通“袞”,古代帝王和諸侯穿的繡有龍紋的禮服:“故天子袾~衣冕,諸侯玄~衣冕。”
子集醜集寅集卯集辰集巳集午集未集申集酉集戌集亥集備考補遺考證按部首查詢康熙字典起名大全康熙字典
𣪀婉屽𣖮𧉆𧰷𥬔𩊃拼鮚𢲰𪈥𢣕𠭶嵘𢴸㨜𢟲惧𦎋𦷺侍岋翼俨嬪颌衻弖蒲䵹𦱰躯焘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