舓字康熙字典熱度:463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shì,【漢字註音】ㄕˋ

【語音朗讀】

【未集下】【舌】【舓字五行屬】

【未集下】【舌字部】

【唐韻】神旨切,音士。

【說文】以舌取物也。今作𦧇。或作舐𦧧。

又【韻會】亦作咶。

【荀子·彊國篇】伏而咶天。

【後漢·鄧后傳】夢及天而咶之。

又作狧。

【前漢·吳王濞傳】狧糠及米。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舓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舌部

說文或體

楷書

舓字的象形文

讀音:shé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金文舌;

金文𠯑;

說古文𠯑;

古陶文;

古璽文;

小篆舌;

小篆𠯑;

小篆舓;

小篆𦧇;

小篆𦧥;

隸書

讀音:shé

“舌” 是個部首字。指人和其他動物口中辨別滋味,幫助咀嚼和發聲的器官。《說文》: “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 甲骨文、金文、古陶文、小篆字形略異, 但表達方式相同。順序寫作“” , 象蛇類動物口中吞吐舌信的形狀。 舌周圍的小點表示口液或舔到的物質。舌也指象舌狀的物體,如帽舌、舌形筆、鈴舌等。隸書以直筆方折寫作“” , 成為今文。

“舌” 作為部首, 與表示交換, 給予的 “易” 組合成為舔食的 “”(舐)。此字小篆也寫作“” (𦧇), 與 “遝”組合成“” (𦧥)。

注: “說文古文” 、 金文中有 “” 字, 與 “舌” 義近形殊, 隸變後混同。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舓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舓
中国大陆
台湾 舓
台湾
日本 舓
日本
韩国 舓
韩国
旧字形 舓
旧字形

舓字說文解字

【卷三】【舌】

《說文解字》

以舌取食也。从舌易聲。𦧇,舓或从也。神旨切文三 重一

《說文解字注》

(舓)㠯舌取食也。从舌易聲。神旨切。按旨當作紙。十六部。

(𦧇)舓或从也。也聲古在十七部,與十六部合韵冣近。或作舐,或作狧。漢書:狧康及米。

舓字解釋

舓字基本屬性

  1. 舓的部首:舌部外筆畫:8筆畫總數:14倉頡號碼:hraph

  2. 四角號碼:26627鄭碼查詢:miroBig5編碼:none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8213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舐𦧇𦧑𦧓舐 𦧑 𦧇𦧑𦧓

舓字基本含義

  1. 古同“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