矤字康熙字典熱度:411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shěn,【漢字註音】ㄕㄣˇ

【語音朗讀】

【午集中】【矢】【矤字五行屬】

【午集中】【矢字部】

【說文】矧本字。从矢,引省聲。从矢,取詞之所之如矢也。

又長也。

【揚子·方言】東齊曰矤,宋魯曰呂。 【玉篇】或作𥎪。

【廣韻】作訠。

【字彙補】別作𥎧𥎯,非。

詞條更新時間:2025-05-01

矤字的字形演變


乙1290(甲)

甲621(甲)

射爵(金)
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靜簋(金)
西周早期

𩰬攸從鼎(金)
西周晚期

包2.138(楚)

包2.60(楚)

說文‧矢部

說文或體

睡虎地簡28.2(隸)

老子甲後425(隸)
西漢

西陲簡40.4(隸)
西漢

魏上尊號奏(隸)
曹魏

楷書

矤字的象形文

讀音:shěn


甲骨文;

小篆矧;

小篆矤;

三體石經;

漢簡;

隸書

讀音:shěn

“矧” 的本義指弓箭,並從弓射出的箭表示一往直前,一去不回。又假借為虛詞 “亦” 、“又” 、“況且” 、“何況” 等義,本義遂消失。《說文》: “矤, 況也。 ” 甲骨文寫作 “” , 左弓右箭(矢)十分明確。 《三體石經》寫作 “” , 弓依舊, 矢變形。 小篆寫作 “”。 隸書( 《史晨碑》 )寫作 “”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矤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矤
中国大陆
台湾 矤
台湾
日本 矤
日本
韩国 矤
韩国
旧字形 矤
旧字形

矤字說文解字

【卷五】【矢】

『說文解字』

況也,詞也。从矢,引省聲。从矢,取詞之所之如矢也。式忍切

『說文解字注』

(矤)況䛐也。各本況下有也。誤。今刪。況當作兄。古今音殊。乃或假況。許書當本作兄也。兄長之兄引伸爲兄益。詩常棣傳曰。況、滋也。桑柔傳曰。兄、滋也。召旻傳曰。兄、茲也。兄況不同。以兄爲正。滋茲不同。許皆訓益。兄䛐者、增益之䛐。其意益。其言曰矤。是爲意內言外。今俗所云已如是。況又如是也。尙書多用矤字。俗作矧。从矢。引省聲。式忍切。十二部。从矢、取䛐之所之如矢也。說从矢之意。今言矧、則其䛐有一往不可止者。

矤字解釋

矤字基本屬性

  1. 矤的部首:矢部外筆畫:3筆畫總數:8倉頡號碼:nok

  2. 四角號碼:18284鄭碼查詢:yzmaBig5編碼:none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77E4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矧

矤字基本含義

  1. 古同“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