聝字康熙字典熱度:508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guó,【漢字註音】ㄍㄨㄛˊ

【語音朗讀】

【未集中】【耳】【聝字五行屬】

【未集中】【耳字部】

【唐韻】【集韻】𠀤古獲切,音幗。軍戰斷耳也。

【左傳·成三年】以爲俘聝。通作馘。

【字林】截耳則作耳傍,獻首則作首傍。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聝字的字形演變


鐵191.1(甲)

粹260(甲)

戈耳觚(金)
商代晚期

小盂鼎(金)
西周早期

戈冬簋(金)
西周中期

多友鼎(金)
西周晚期

虢季子白盤(金)
西周晚期

說文‧耳部

說文或體

裴岑紀功碑(隸)
東漢

楷書

聝字的甲骨文


鐵191.1合10869

鐵200.3合673賓組

拾7.15合33919

後2.38.8合34621歷組

甲2302合22378

粹260合412賓組

陳130合286賓組

聝字的金文


戈耳鼎商代晚期集成1210

戈耳觚商代晚期集成6715

小盂鼎西周早期集成2839

戈冬簋西周中期集成4322

多友鼎西周晚期集成2835

虢季子白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3

聝字的象形文

讀音:guó


甲骨文1;

甲骨文2;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小篆馘;

小篆聝;

隸書馘;

隸書聝

讀音:guó

“馘”字有兩個寫法。一個左旁是首級的 “首” (人頭); 一個是耳朵的“耳” 。原因來自古時作戰的記功方法: 最初是勝方割下敵人的頭向上司報功時記數,所以寫作“馘” ; 後因殺戮太多,攜帶人頭不便而改為割取敵人左耳,此義寫作“聝”。《說文》: “聝,軍戰斷耳也。” 甲骨文1-2和金文1右旁都是“戈” (兵器), 表示戰爭和殺伐。 甲骨文的“首”寫作“” , 是突出眼目的人頭形, 在組字時常用“目”代“首” ;金文將戈上的垂纓“” (飾物, 常用於掛人頭或栓人耳)寫作“爪” ,表示抓獲。以上字形屬會意字。金文2和小篆將“戈”寫作“或” ,或是“國”的初文,表明殺伐是國與國之間的鬥爭。小篆分別寫作“馘”與“聝”。隸書簡化了小篆的弧筆,跳出象形字的藩籬。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聝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聝
中国大陆
台湾 聝
台湾
香港 聝
香港
韩国 聝
韩国
旧字形 聝
旧字形

聝字說文解字

【卷十二】【耳】

『說文解字』

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爲俘聝。”从耳或聲。馘,聝或从首。古獲切

『說文解字注』

(聝)軍戰𣃔耳也。大雅。攸馘安安。傳曰。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魯頌。在泮獻馘。箋云。馘所格者之左耳。春秋傳曰。㠯爲俘聝。左傳成三年文。从耳。或聲。古獲切。古音在一部。

(馘)聝或从𩠐。今經傳中多从首。

聝字解釋

聝字基本屬性

  1. 聝的部首:耳部外筆畫:8筆畫總數:14倉頡號碼:sjirm

  2. 四角號碼:13450鄭碼查詢:cejaBig5編碼:E3A2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805D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馘䤋 𢦛馘

聝字基本含義

  1. 同“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