緌字康熙字典熱度:676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ruí,【漢字註音】ㄖㄨㄟˊ

【語音朗讀】

【未集中】【糸】【緌字五行屬】

【未集中】【糸字部】

【廣韻】【集韻】【韻會】儒隹切【正韻】如隹切,𠀤音蕤。

【說文】系冠纓也。

【詩·齊風】冠緌雙止。

【傳】冠緌,服之尊者。

【儀禮·士冠禮】其緌也。

【註】緌,纓飾。

又【禮·檀弓】范則冠而蟬有緌。

【註】蟬,蜩也。緌爲蜩喙,長在腹下。

又【周禮·天官·夏采註】緌,以旄牛尾爲之,綴于橦上,所謂注旄于干首者。

【釋名】緌,有虞氏之旌也。注旄竿首,其形橤橤然也。 【集韻】緌,或作綏。詳綏字註。

詞條更新時間:2025-05-01

緌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糸部

武威簡.特牲17(隸)
西漢

楷書

緌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緌
中国大陆
台湾 緌
台湾
香港 緌
香港
日本 緌
日本
韩国 緌
韩国
旧字形 緌
旧字形

緌字說文解字

【卷十三】【糸】

『說文解字』

系冠纓也。从糸委聲。儒隹切

『說文解字注』

(緌)系冠纓𠂹者。各本作系冠纓也。韵會無也字。皆非。今正。緌與纓無異材。垂其餘則爲緌。不垂則臿於纓卷閒。內則冠緌纓注曰。緌者、纓之餘也。正義曰。結纓頷下以固冠。結之餘者散而下垂謂之緌。按玉藻曰。有事然後緌。檀弓曰。喪冠不緌。扱其餘也。引申之爲旌旂之緌。以旄牛尾爲之。古字或作蕤。或叚綏爲之。从糸。委聲。儒徍切。古音在十六部。

緌字解釋

緌字基本屬性

  1. 緌的部首:糸部外筆畫:8筆畫總數:14倉頡號碼:vfhdv

  2. 四角號碼:22944鄭碼查詢:zmzmBig5編碼:E36F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7DCC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𡱵𡱵

緌字基本含義

  1. 古時帽帶打結後下垂的部分:“葛履五兩,冠~雙止。”

  2. 像纓飾的下垂物。

  3. 古代指有虞氏的旌旗,後泛指旌旗或旗幟的垂流。

  4. 係結。

  5.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