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裘
【繁體漢字】裘,【漢語拼音】qiú,【漢字註音】ㄑㄧㄡˊ
【語音朗讀】
【申集下】【衣】【裘字五行屬水】
【申集下】【衣字部】
〔古文〕求【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
【玉篇】皮衣也。
【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
【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註】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
【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
【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叶音其。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說文】作𧚍。
詞條更新時間:2025-07-04
“裘” 是皮毛衣服。 《說文》: “裘, 皮衣也。 ” 甲骨文寫作“” ,正象有毛的衣服形狀,屬象形字。金文在衣服裏邊加一“又” (或“寸” ,古文字中“又、寸、手”均表手義)字作聲符,成形聲字。或是會意將手納於懷中取暖。“說文古文”和石鼓文以 “求”代“裘” ,為假借字。小篆將“求”置於“衣” 內,是“從衣,求聲” 的形聲字。隸書隨小篆結構,僅使其筆畫趨於平直,成為今文。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卷八】【裘】
『說文解字』
皮衣也。从衣求聲。一曰象形,與衰同意。凡裘之屬皆从裘。求,古文省衣。巨鳩切
『說文解字注』
(裘)皮衣也。从衣。象形。各本作从衣求聲、一曰象形。淺人𡚶增之也。裘之制毛在外。故象毛文。與衰同意。皆从衣而象其形也。巨鳩切。古音在一部。凡𧚍之屬皆从𧚍。
(求)古文𧚍。此本古文裘字。後加衣爲裘。而求專爲干請之用。亦猶加艸爲蓑。而衰爲等差之用也。求之加衣。葢不待小篆矣。
裘的部首:衣部外筆畫:7筆畫總數:13倉頡號碼:ieyhv
四角號碼:43732鄭碼查詢:dvsrBig5編碼:B8CAgb2312碼:F4C3
uni-code:基本区 U+88D8首尾分解:求衣部件分解:求衣
造字法: 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水
異體字:求𧚍求求 𣰐 𧚍𧚍求
皮衣:狐~。集腋成~。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