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字康熙字典熱度:1987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fǒu,【漢字註音】ㄈㄡˇ

【語音朗讀】

【未集中】【缶】【缶字五行屬水】

【未集中】【缶字部】

【廣韻】方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俯九切,𠀤音否。

【說文】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

【爾雅·釋器】盎謂之缶。

【註】盆也。

【疏】缶是瓦器,可以節樂,如今擊甌,又可以盛水盛酒,卽今之瓦盆也。

【急就篇註】缶卽盎也,大腹而斂口。

【易·比卦】有孚盈缶。

【釋文】鄭云:缶,汲器也。又【坎卦】樽酒簋貳用缶。

【註】瓦缶之器。又【離卦】不鼓缶而歌。

【前漢·楊惲傳】仰天撫缶。

【註】缶,瓦器也。

又【小爾雅】𨥏二有半謂之藪,藪二有半謂之缶,缶二謂之鍾。

【註】缶,四斛也。

【魯語】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

【註】缶,庾也。

又【前漢·高帝紀】上破布軍於會缶。

【註】蘇林曰:音𡍮。師古曰:此字本作𦉈,而轉寫誤爲缶字耳。黥布傳則正作垂字。

又【正字通】宥韻,讀若覆,義同。○按諸韻書無去聲。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缶字的字形演變


乙7752反(甲)

小臣午口方鼎(金)
商代晚期

偁缶作且癸簋(金)
商代晚期

蔡侯朱缶(金)
春秋中期

蔡侯缶(金)
春秋晚期

蔡侯缶(金)
春秋晚期

欒書缶(金)
春秋

包2.265(楚)

信2.014(楚)

包2.255(楚)

包2.255(楚)

說文‧缶部

乘輿缶(隸)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楷書

缶字的甲骨文


甲224合20606

乙52合20336𠂤賓間

乙155合20222

乙531合3061賓組

乙7751合3061賓組

乙7752反合3061反賓組

乙7795合6834賓組

鐵1.2合6989

前3.33.4合10241𠂤賓間

前4.3.8合20837

前5.12.6合8448賓組

前5.39.2合20449𠂤組

前8.7.1合21954子組

前8.11.1合21825子組

前8.12.5合20449𠂤組

後1.9.7合6863

後2.2.11合26025

林2.5.13

粹939合20732𠂤組

粹1175合6860賓組

存639合6871賓組

京都3211合21425子組

缶字的金文


小臣午口方鼎商代晚期集成2653

偁缶作且癸簋商代晚期集成3601

蔡侯朱缶春秋中期集成9991

蔡侯缶春秋晚期集成9992

蔡侯缶春秋晚期集成9994

欒書缶春秋集成10008

缶字的象形文

讀音:fǒu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小篆;

漢簡;

隸書

讀音:fǒu

“缶” 是個部首字。是古代一種腹大口小的容器。用於盛酒或汲水,兼作打擊樂器。《說文》 : “缶,瓦器,所以盛酒漿; 秦人鼓之以節歌。” 從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看,“缶” 當是人類早期生產使用的陶器, 狀如盆, 上邊的 “” 或 “” 當是製作陶器的工具“杵” 。古 “陶(陶)” 字即是在 “缶” 上加一表示彎腰勞作的 “勹”(讀bāo人形) 。現見到較多的是青銅器缶,器形頗多,與陶缶已有不同, 金文中的 “” 即指金屬缶。 以 “缶” 作部首的字多與陶器有關,而 “缶” 又與 “瓦” 同指陶器。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缶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缶
中国大陆
台湾 缶
台湾
香港 缶
香港
日本 缶
日本
韩国 缶
韩国
旧字形 缶
旧字形

缶字說文解字

【卷五】【缶】

『說文解字』

瓦器。所以盛酒𤖅。秦人鼓之以節謌。象形。凡缶之屬皆从缶。方九切

『說文解字注』

(缶)瓦器所㠯盛酒𤖅。釋器、陳風傳皆云。盎謂之缶。許云。盎、盆也。罌、缶也。似許與爾雅說異。缶有小有大。如汲水之缶、葢小者也。如五獻之尊、門外缶大於一石之壷、五𣁬之瓦甒、其大者也。皆可以盛酒𤖅。秦人鼔之㠯節謌。鼔之錄切。擊也。韵會鼔作擊。李斯傳、廉藺傳、漢楊惲傳皆可證。象形。字象器形。方九切。三部。俗作缻。凡缶之屬皆从缶。

缶字解釋

缶字基本屬性

  1. 缶的部首:缶部外筆畫:0筆畫總數:6倉頡號碼:oju

  2. 四角號碼:80772鄭碼查詢:maezBig5編碼:A6CEgb2312碼:F3BE

  3. uni-code:基本区 U+7F36首尾分解:午凵部件分解:缶

  4. 造字法:象形漢字結構:单一结构漢字五行:水

  5. 異體字:缻𦈢缻 𤭟 𦈢 𦈪𦈢

缶字基本含義

  1. 古代一種大肚子小口兒的盛酒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