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字康熙字典熱度:1985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ěr,【漢字註音】ㄦˇ

【語音朗讀】

【巳集中】【爻】【爾字五行屬】

【巳集中】【爻字部】

【唐韻】兒氏切【集韻】【韻會】忍氏切,𠀤音邇。

【說文】麗爾,猶靡麗也。本作𤕨。从冂从㸚,其孔㸚,尒聲。此與爽同意。

又【玉篇】爾,汝也。

【書·大禹謨】肆予以爾衆士奉辭伐罪。

又【禮·檀弓】爾毋從從爾。爾毋扈扈爾。

【註】爾,語助。

【廣韻】尒義與爾同。詞之必然也。

又譍詞。

【古詩】爲焦仲卿妻作:諾諾復爾爾。

【世說】聊復爾耳。

又同邇。

【詩·大雅】戚戚兄弟,莫遠具爾。

【箋】爾,謂進之也。

【疏】邇是近義,謂揖而進之。

【儀禮·少牢饋食禮】上佐食爾上敦黍于筵上右之。

【註】爾,近也。或曰移也。右之,便尸食也。

【周禮·地官·肆長】實相近者,相爾也。

【註】爾,亦近也。又【前漢·藝文志】爾雅三卷二十篇。

【註】張晏曰:爾,近也。雅,正也。

又【集韻】乃禮切,音禰。

【集韻】本作濔。滿也。

又一曰爾爾,衆也。

又【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註】爾華,盛貌。

【釋文】爾,乃禮反。

又【爾雅·釋草】綦,月爾。

【疏】綦,一名月爾,可食之菜也。


考證:〔【儀禮·少牢饋食禮】上佐食爾上敦黍于筵上右。

【註】爾,近也。或曰移也。右之,便尸食也。〕 謹照原文上右下增之字。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爾字的字形演變


前7.36.1(甲)

𣄰尊(金)
西周早期

史墻盤(金)
西周中期

洹子孟姜壺(金)
春秋晚期

新甲3.65(楚)

說文‧㸚部

老子甲後212(隸)
西漢

楊叔恭殘碑(隸)
東漢

魏王基殘碑(隸)
曹魏

楷書

爾字的甲骨文


餘2.1合11400賓組

前4.5.2合10058賓組

前7.36.1合3298賓組

前7.42.2合8884賓組

林2.26.7合28195何組

甲1585合28461何組

陳140合11023賓組

爾字的金文


𣄰尊西周早期集成6014

𤼈鐘西周中期集成246

𤼈鐘西周中期集成246

𤼈鐘西周中期集成254

史墻盤西周中期集成10175

晉公盆春秋中期集成10342

洹子孟姜壺春秋晚期集成9729

爾字的象形文

讀音:ěr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5;

金文尒;

小篆爾;

小篆尒;

三體石經尒;

隸書爾;

隸書尒

讀音:ěr

“爾” 一說是花繁狀,一說是絡蠶絲的架子。筆者傾向後者,蓋因架上掛滿絲繭狀如繁花,從早期字形看象用下垂的樹枝製成的蠶絲網架。《說文》 : “爾, 麗爾, 猶靡麗也。 從冂 (讀jiōng, 界框形)從㸚(讀lǐ, 籬笆) , 其孔㸚; 爾聲。 ” 後假借為代詞, 表示第二人稱, 你。 甲骨文、 金文1寫作 “” , 既象枝繁花茂, 也象絡絲架形。 金文2-4及小篆寫作 “” 則更象網架形。 戰國時金文、 小篆、 《三體石經》摘其上半部, 寫作 “” , 即 “爾” 字。 隸書(漢《白石神君碑》 、 《郭有道碑》 )寫作 “” 、 “” , 成為今文。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爾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爾
中国大陆
台湾 爾
台湾
香港 爾
香港
日本 爾
日本
韩国 爾
韩国
旧字形 爾
旧字形

爾字說文解字

【卷三】【㸚】

《說文解字》

麗爾,猶靡麗也。从冂从㸚,其孔㸚,尒聲。此與爽同意。兒氏切

《說文解字注》

(爾)麗𤕨,猶靡麗也。麗爾,古語。靡麗,漢人語。以今語釋古語,故云猶。毛傳云:糾糾猶繚繚也。摻摻猶纖纖也。是此例也。後人以其與汝雙聲,假爲爾汝字。又凡訓如此,訓此者,皆當作尒。乃皆用爾,爾行而尒廢矣。从冂㸚。㸚,其孔㸚㸚,依韵會訂。冂,莫狄切,幎其外也。㸚㸚猶歷歷也。从尒聲。兒氏切。周時在十五部,漢時在十六部。此與爽同意。爽之從大,猶爾之從冂。惟爽不諧聲耳。

爾字解釋

爾字基本屬性

  1. 爾的部首:爻部外筆畫:10筆畫總數:14倉頡號碼:mfbk

  2. 四角號碼:10227鄭碼查詢:aoooBig5編碼:BAB8gb2312碼:B6FB

  3. uni-code:基本区 U+723E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原为形声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邇尔尓尒濔薾𤕨𣙡尒 尓 尔 濔 薾 邇 𠇍 𠑂 𠑂 𡭗 𢀪 𣙡 𤕨𤕨𣙡𤕨𣙡

爾字基本含義

  1. 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