僉字康熙字典熱度:959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qiān,【漢字註音】ㄑㄧㄢ

【語音朗讀】

【子集中】【人】【僉字五行屬】

【子集中】【人字部】

〔古文〕𠑲【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千廉切,音籖。皆也,咸也。衆共言之也。

【書·堯典】僉曰:於鯀哉。

又【揚子·方言】自山而東,五國之郊曰僉。

又連枷亦曰僉,打穀具也。 【總要】亼部僉从亼从吅會意。合集衆口,詢謀相从之義。

詞條更新時間:2025-05-01

僉字的字形演變


越王州句劍(金)
戰國早期

蔡侯產劍(金)
戰國早期

望2.48(楚)

包2.121(楚)

說文‧亼部

孫子135(隸)
西漢

郙閣頌(隸)
東漢

楷書

僉字的金文


蔡侯產劍戰國早期集成11604

越王州句劍戰國早期集成11622

越王州句劍戰國早期集成11625

僉字的象形文

讀音:qiān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秦簡;

小篆僉;

小篆劍;

漢簡;

漢帛書僉;

漢帛書劍;

隸書

讀音:qiān

“僉”是副詞,相當於皆、全、都,引申為眾人、大家。《說文》:“僉,皆也。從亼,從吅,從從。”這裏的“亼”讀jí,其義是集合。下邊的兩個“口”(吅)是喧鬧的“喧”,表示很多人在說話;最下邊的是“從”字。三個字素合起來正好表達的是集合所有說話的人。“僉”(劍的省文)字金文寫作“”,是戰國時期兵器上的裝飾字,且是“僉、自”的合文,故不易識。為將“僉”與“劍”明確分開,並表示“劍”是金屬製成的,金文2-3在“僉”字旁加“金”成“”。秦以後,為表示“劍”是刀一樣的兵器,在“僉”旁加“刀”而成“劍”。漢後將“刀”寫作“刅”(創)或“刃”,完全是書法結構的需要。

圖為“象形字書畫”造形

僉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僉
中国大陆
台湾 僉
台湾
香港 僉
香港
日本 僉
日本
韩国 僉
韩国
旧字形 僉
旧字形

僉字說文解字

【卷五】【亼】

『說文解字』

皆也。从亼从吅从从。《虞書》曰:“僉曰伯夷。”七廉切

『說文解字注』

(僉)皆也。釋詁曰。僉咸胥皆也。从亼。从吅。从从。吅、驚嘑也。从、相聽也。七廉切。七部。虞書曰。虞當作唐。僉曰伯夷。堯典文。

僉字解釋

僉字基本屬性

  1. 僉的部首:人部外筆畫:11筆畫總數:13倉頡號碼:omro

  2. 四角號碼:80886鄭碼查詢:odooBig5編碼:DCC2gb2312碼:D9DD

  3. uni-code:基本区 U+50C9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原为会意漢字結構:上中下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佥㑒 佥 𠑲

僉字基本含義

  1. 皆、全部。《書經•堯典》“僉曰:『於!鯀哉。』”句下孔穎達•正義:“僉,皆也。”《三國誌•卷四十一•蜀書•張裔傳》:“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2. 眾人﹑大家的代稱。《楚辭•屈原•天問》:“僉曰:『何憂?』”王逸•注:“僉,眾也。”

  3. 姓。如明代有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