跢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釋
跢字說文解字
跢的基本解釋
跢
【繁體漢字】跢,【漢語拼音】dài,duò,【漢字註音】ㄉㄞˋ
【語音朗讀】
【酉集中】【足】【跢字五行屬】
【酉集中】【足字部】
【廣韻】【集韻】𠀤當蓋切,音帶。
【玉篇】倒也。
【揚子·方言】跌蹷也。
【註】江東言跢。
又【廣韻】【正韻】丁佐切【集韻】丁賀切,𠀤音𩒜。小兒行也。又【集韻】當何切,音多。攜幼行也。
又𨻰知切,音馳。
【博雅】蹢䠱,跢跦也。
又【集韻】陟栗切,音窒。義同。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卷二】【走】
『說文解字』
走也。从走芻聲。七逾切
『說文解字注』
(趨)走也。曲禮注曰。行而張足曰趨。按張足過於布武。大雅。左右趣之。毛曰。趣、趨也。此謂假借趣爲趨也。从走。芻聲。七逾切。古音在四部。
跢的部首:足部外筆畫:6筆畫總數:13倉頡號碼:rmnin
四角號碼:67127鄭碼查詢:jirrBig5編碼:E06Fgb2312碼:none
uni-code:基本区 U+8DE2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造字法: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異體字:趨跥趨 跥
1. 跢 [dài]2. 跢 [duò]3. 跢 [duō]4. 跢 [chí]
跌倒。
小孩行走的樣子。
攜幼兒行走。
古同“踟”。
子集醜集寅集卯集辰集巳集午集未集申集酉集戌集亥集備考補遺考證按部首查詢康熙字典起名大全康熙字典
瘄倰剡紻𨆉𡲯𡕋𠈄扡焛䛘捥楆挨𪓬苙𢃢𦢻蜺㔊爜胁𩎸𡗿𥧇椎𢨂䬙𩗵𦪧𩰏擊㘉𤜹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