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惰
【繁體漢字】惰,【漢語拼音】duò,【漢字註音】ㄉㄨㄛˋ
【語音朗讀】
【卯集上】【心】【惰字五行屬火】
【卯集上】【心字部】
〔古文〕𢢠𢞑【唐韻】徒果切【集韻】【韻會】杜果切,𠀤音垜。
【說文】不敬也。本作憜,从心隋聲。或作惰。
【玉篇】怠也,易也。
【禮·曲禮】臨祭不惰。
【註】爲無神也。
【左傳·成十三年】今成子惰。
【註】惰則失中和之氣。
又【正韻】吐火切,音妥。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徒臥切【正韻】杜臥切,𠀤音䝐。懈也,怠也。
【增韻】不恭也。
【書·益稷】股肱惰哉。
【註】懈怠緩,慢也。
【左傳·僖十一年】受玉惰。
【正義】執玉𤰞,替其質也。
【禮·玉藻】惰游之士。
【註】惰游,罷民也。𠀤去聲。
又通作媠。
【前漢·谷永傳】車馬媠游之具。
【兩龔傳】媠嫚無狀。 亦作憜。
【韋元成詩戒】供事靡憜。 亦作墯。
【後漢·單超傳】徐臥虎唐兩墯。
【註】持兩端也。
又【集韻】徒禾切,音駝。
【禮·曲禮】言不惰。
【註】惰,訛不正之言。一讀徒禾反,一讀徒臥反。◎按徒字杜字皆定母,而吐字則入透母矣。《正韻》惰字上聲切透母,而去聲又切定母,不如《廣韻》《集韻》《韻會》上去兩聲之協於一也。
詞條更新時間:2025-07-03
“惰” 是輕慢,不敬。《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滕成公來會葬,惰而多涕。 ” 小篆有兩個寫法: “、
”, 左旁均從 “心” , 心的甲骨文寫作 “
” , 金文寫作 “
” , 都是心髒的形象, 表示惰是心理反映; 右旁其一從 “墮” , 其二省去 “𨸏” , 在這裏都是聲符; “惰” 屬形聲字。 “說文古文” 寫作 “
” , 左旁從 “女” , 是古人對女性的偏見和輕蔑。 隸書將 “心” 字省筆拉直,為楷書 “竪心” 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寫作 “惰” 。
注: 小篆中另有一 “” (嫷)字, 與 “媠” 是同一字。 但《說文》另釋為“南楚之外謂好曰嫷” ,其實是對古代貴婦雍容懶散的恭維句。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
『說文解字注』
憜或省𨸏。今俗皆如此作。
惰的部首:心部外筆畫:9筆畫總數:12倉頡號碼:pkmb
四角號碼:94027鄭碼查詢:ugbqBig5編碼:B46Bgb2312碼:B6E8
uni-code:基本区 U+60F0首尾分解:忄月部件分解:忄工月
造字法:形声;从忄、隋声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火
異體字:媠憜伿憜媠𢣝 𢣖 𢢠 𢡢 𢞑 𡡙 憜 媠 伿 㤢憜媠
懶,懈怠,與“勤”相對:懶~。怠~。~性。~慢。將驕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