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康熙字典熱度:997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wú,【漢字註音】ㄨˊ

【語音朗讀】

【巳集中】【火】【無字五行屬】

【巳集中】【火字部】

〔古文〕𣟒𣚨𠘩【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無字的字形演變


鐵120.3(甲)

甲2858(甲)

甲2858(甲)

作冊般甗(金)
商代晚期

毛伯簋(金)
西周晚期

伊簋(金)
西周晚期

善夫其簋(金)
西周晚期

弭伯匜(金)
西周晚期

寬兒鼎(金)
春秋晚期

無伯彪戈(金)
春秋晚期

王子申盞(金)
春秋

曾姬無卹壺(金)
戰國早期

包2.15(楚)

曾95(楚)

郭.老甲.31(楚)

說文‧林部

睡虎地簡10.8(隸)

繹山碑(篆)

老子甲後250(隸)
西漢

定縣竹簡25(隸)
西漢

居延簡甲2547A(隸)
西漢

史晨碑(隸)
東漢

楷書

無字的金文


作冊般甗商代晚期集成944

無敄鼎商代晚期集成2432

大盂鼎西周早期集成2837

孟簋西周早期集成4162

作周公簋西周早期集成4241

靜簋西周早期集成4273

無憂作父丁卣西周早期集成5309

曶鼎西周中期集成2838

仲辛父簋西周中期集成4114

蔡姞簋西周中期集成4198

無㠱簋西周中期集成4225

無㠱簋蓋西周中期集成4228

戈冬簋西周中期集成4322

髮鐘西周晚期集成35

丼人𡚬鐘西周晚期集成112

南宮乎鐘西周晚期集成181

虢文公子乍殳鼎西周晚期集成2636

姬鼎西周晚期集成2681

仲師父鼎西周晚期集成2743

小克鼎西周晚期集成2799

小克鼎西周晚期集成2800

無鼎西周晚期集成2814

無鼎西周晚期集成2814

毛公鼎西周晚期集成2841

虢季氏子簋西周晚期集成3972

兮吉父簋西周晚期集成4008

毛伯簋西周晚期集成4009

麓伯簋西周周金三/四十一

尌仲簋蓋西周晚期集成4124

善夫其簋西周晚期集成4147

伯康簋西周晚期集成4160

史頌簋西周晚期集成4229

伊簋西周晚期集成4287

師㝨簋西周晚期集成4313

不𡢁簋蓋西周晚期集成4329

頌簋西周晚期集成4333

曼龏父盨蓋西周晚期集成4431

齊叔姬盤西周晚期集成10142

虢季子白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3

弭伯匜西周晚期集成10215

鄭大內史叔上匜西周晚期集成10281

_弔多父盤西周總集08.4786

昶仲鬲春秋早期集成713

昶仲鬲春秋早期集成714

番君𨠣伯鬲春秋早期集成732

番君𨠣伯鬲春秋早期集成733

子田曰子鄭伯鬲春秋早期集成742

王孫壽甗春秋早期集成946

陳公子叔𨙅父甗春秋早期集成947

奚子㐁車鼎春秋早期集成2603

無字的象形文

讀音:wú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5;

金文6;

金文7;

說文奇字;

侯馬盟書;

小篆無;

小篆舞;

小篆橆;

小篆蕪

讀音:wú

“舞”是“無” 的初文。源自古時祈雨之舞。《說文》: “舞,樂也。”甲骨文寫作“” , 象一正麵人形持羽毛或動物的尾巴起舞。 金文寫作 “” , 人下所持之物作 “槑” (梅)形。 “說文奇字”寫作 “” , 是古代“無” 的簡化字。 小篆統一文字時下邊加表示雙足的 “舛” 成“” (舞, 舞蹈), 將“舛”改為“林”成“” (橆)表示林木繁茂, 上邊加“艸”成荒蕪的 “” (蕪) , 加亡失的 “亡”成 “” (無, 無)三個字。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無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無
中国大陆
台湾 無
台湾
香港 無
香港
日本 無
日本
韩国 無
韩国
旧字形 無
旧字形

無字說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無”字头,请参考“𣠮”字:)

【卷十二】【亾】

『說文解字』

亡也。从亡無聲。

无,奇字无,通於元者。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說文解字注』

(𣠮)亡也。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此有無字正體。而俗作無。無乃𣞤之隷變。𣞤之訓豐也。與無義正相反。然則隷變之時。昧於亡爲其義。𣞤爲其聲。有聲無義。殊爲乖繆。古有叚𣞤爲𣠮者。要不得云本無二字。漢隷多作𣠮可證也。或叚亡爲無者,其義同。其音則雙聲也。从亡𣞤聲。按不用莫聲而用𣞤聲者,形聲中有會意。凡物必自多而少而無。老子所謂多藏必厚亡也。武夫切。五部。古音武夫與莫胡二切不别。故無,模同音。其轉語則水經注云燕人謂無爲毛,楊子以曼爲無,今人謂無有爲𣳚有皆是也。

(无)奇字無也。謂古文奇字如此作也。今六經惟易用此字。通於元者。元俗刻作无。今依宋本正。禮運曰:是謂合莫。注引孝經說曰:上通元莫。正義云。上通元莫者,孝經緯文。言人之精靈所感。上通元氣寂寞。引之者證莫爲虛無也。正本元字作无。謂虛無寂寞。義或然也。按此注疏今本譌誤不可讀。而北宋本可據正。疏正本字當是定本之誤。謂鄭引上通元莫,顔師古定本作无莫也。依許云通於元者,虛无道也。則孝經緯必作元莫矣。葢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毌於一。虛无道也。謂虛无之道上通元氣寂寞也。玉篇曰:无,虛无也。奇字之无與篆文之𣞤義乃微别。許說其義。非僅說其形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此稱王育說又无之别一義也。亦說其義。非說其其。屈猶傾也。天傾西北。地不满東南。見列子及素問。天傾西北者,謂天體不能正圜也。

無字解釋

無字基本屬性

  1. 無的部首:火部外筆畫:8筆畫總數:12倉頡號碼:otf

  2. 四角號碼:80331鄭碼查詢:maeuBig5編碼:B54Cgb2312碼:CEDE

  3. uni-code:基本区 U+7121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会意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无蕪橆𣠮𣞣无㷻 无 橆 𠘩 𡙻 𣑨 𣚨 𣞤 𣟒 𣠮 𤀢 𤍍 蕪 𣞣 𣠮𣞣无

無字基本含義

  1. 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