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字康熙字典熱度:4423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qī,【漢字註音】ㄑㄧ

【語音朗讀】

【子集上】【一】【七字五行屬金】

【子集上】【一字部】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𡘋音桼。少陽數也。

【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註】七政,日月五星也。

【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

【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

【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

【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

【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七字的字形演變


後2.9.1(甲)

宜侯夨簋(金)
西周早期

秦公簋(金)
春秋中期

包2.105(楚)

信1.038(楚)

說文‧七部

睡虎地簡10.5(隸)

老子乙前15上(隸)
西漢

武威醫簡85甲(隸)
東漢

華山廟碑(隸)
東漢

熹.易.震(隸)
東漢

楷書

七字的金文


小盂鼎西周早期集成2839

宜侯夨簋西周早期集成4320

井鼎西周早期或中期集成2720

七年趞曹鼎西周中期集成2783

善夫山鼎西周晚期集成2825

伊簋西周晚期集成4287

訇簋西周晚期集成4321

叔尃父盨西周晚期集成4454

秦公簋春秋中期集成4315

乙鼎春秋晚期集成2607

廿七年大梁司寇鼎戰國晚期集成2609

廿七年金皿戰國晚期集成9997

七字的象形文

讀音:qī


甲骨文;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楚簡;

小篆七;

小篆切;

漢簡;

隸書七;

隸書切

讀音:qī

“七”是“切” 的初文。後分化成兩個字。《說文》: “切,刌也。從刀, 七聲。 ” 甲骨文、金文均寫作“” , 象一橫從中切斷的形狀, 借指數字六加一的和。為與“十” (shí)區分,楚簡、小篆將“丨” (讀gǔn )彎曲, 另加“刀”字寫作“” ,從此“七” 、 “切”分開,各表其義。隸書(漢《曹全碑》等)分別寫作 “” , 成為今文。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七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七
中国大陆
台湾 七
台湾
香港 七
香港
日本 七
日本
韩国 七
韩国
旧字形 七
旧字形

七字說文解字

【卷十四】【七】

《說文解字》

陽之正也。从一,微陰从中衺出也。凡七之屬皆从七。親吉切文一

《說文解字注》

(七)昜之正也。易用九不用七,亦用變不用正也。然則凡筮陽不變者當爲七。但左傳、國語未之見。从一,微侌從中衺出也。謂。親吉切。十二部。凡七之屬皆从七。

七字解釋

七字基本屬性

  1. 七的部首:一部外筆畫:1筆畫總數:2倉頡號碼:ju

  2. 四角號碼:40710鄭碼查詢:hdBig5編碼:A443gb2312碼:C6DF

  3. uni-code:基本区 U+4E03首尾分解:一乙部件分解:七

  4. 造字法:会意漢字結構:单一结构漢字五行:金

  5. 異體字:柒𠀁柒 𠀁𠀁

七字基本含義

  1. 數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代)。

  2. 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

  3. 舊時人死後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