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字康熙字典熱度:484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pào,【漢字註音】ㄆㄠˋ

【語音朗讀】

【午集中】【皮】【皰字五行屬】

【午集中】【皮字部】

【唐韻】旁敎切【集韻】【韻會】皮敎切,𠀤庖去聲。

【說文】面生氣也。

【徐曰】面瘡也。

【博雅】病也。

【正字通】凡手足臂肘暴起如水泡者謂之皰。

【淮南子·說林訓】潰小皰而發痤疽。

【韓愈·食蝦蟇詩】雖然兩股長,其奈脊皴皰。

又【廣韻】匹貌切【集韻】披敎切,𠀤音砲。義同。 【集韻】亦作䩅䶌疱。或作胞𦝐。

詞條更新時間:2025-05-01

皰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皮部

楷書

皰字的象形文

讀音:pí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說文籀文;

說文古文;

古陶文波;

古璽文波;

石鼓文;

小篆皮;

小篆波;

小篆皰;

小篆皯;

漢簡;

隸書

讀音:pí

“皮” 是個部首字。指動植物的表皮層。《說文》: “皮,剝取獸革者謂之皮。 ”金文、 石鼓文均象 “” (手)持 “” (皮鏟)剝獸皮的形狀。用手持某專業工具來表示某項工作,是很高明的創意,如同今人用鐮刀斧頭表示工農一樣。“說文古文、籀文” 及小篆字形變化較大,但均有一 “” (手)形表示勞作。 隸書(漢簡)寫作 “” , 失形而成為今文。

“皮” 作為部首與其他字符組成很多表示表皮的字。如加 “水”( 氵 )成 “波” , 古陶文、 古璽文、 小篆分別寫作 “” 。用 “氵 、 皮” 表示波是在大水之表皮湧動; “皮” 加 “包” 成 “”(皰), 表示臉部長得皰; 加 “幹” 成“” (皯), 表示麵部黑氣。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圖為 “象形字書畫” 《太和圖》 (局部)

皰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皰
中国大陆
台湾 皰
台湾
香港 皰
香港
日本 皰
日本
韩国 皰
韩国
旧字形 皰
旧字形

皰字說文解字

【卷三】【皮】

『說文解字』

面生气也。从皮包聲。旁教切

『說文解字注』

(皰)面生气也。玉篇作面皮生氣也。玄應書一作面生熱氣也。淮南。潰小皰而發痤疽。高曰。皰、面氣也。玄應引作靤。从皮。包聲。旁敎切。古音在三部。

皰字解釋

皰字基本屬性

  1. 皰的部首:皮部外筆畫:5筆畫總數:10倉頡號碼:depru

  2. 四角號碼:47212鄭碼查詢:xiryBig5編碼:AF70gb2312碼:F0E5

  3. uni-code:基本区 U+76B0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靤䶌 靤 𤿔 𦝐 𦫗 𦫱 𦡕

皰字基本含義

  1. 同“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