跡字康熙字典熱度:827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jì,【漢字註音】ㄐㄧˋ

【語音朗讀】

【酉集中】【足】【跡字五行屬】

【酉集中】【足字部】

【廣韻】【集韻】【正韻】𠀤資昔切,音積。與迹同。

【釋名】跡,積也。積累而前也。

【類篇】跡,步處也。

又【韻補】叶卽略切【陸機·演連珠】火壯則烟微,性充則情約。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無竚立之跡。

詞條更新時間:2025-07-04

跡字的象形文

讀音:jì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說文籀文;

秦簡;

小篆跡;

小篆蹟;

三體石經;

漢簡;

漢帛書;

隸書

讀音:jì

“跡”指人和動物的腳印,行蹤痕跡。《說文》: “跡,步處也。從辵,亦聲。蹟, 或從足責。 , 籀文跡從朿。 ”這裏說的“籀文”是小篆以前以金文為主的古文字。主要字形為“” ,左上是表示行走和路口的 “彳” (讀chì) ,下邊是表示腳的 “止,趾” ,合起來組成行走符號“辵” (讀chuò),即俗稱的 “走之” 。右上是表示荊棘的“朿” ,用“朿”在行走的路麵上劃出痕跡來會意 “跡” 十分巧妙。小篆將此義分成兩個字: 一個是從足,責聲的 “蹟” ; 一個是從辵,亦聲的 “跡” ,都保留了因腳的行走而出現痕跡的關鍵字素——“足” 與 “辵” 。今以 “跡” 為正字。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跡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跡
中国大陆
台湾 跡
台湾
香港 跡
香港
日本 跡
日本
韩国 跡
韩国
旧字形 跡
旧字形

跡字說文解字

【卷二】【辵】

『說文解字』

步處也。从辵亦聲。蹟,或从足責。𨒪,籒文迹从朿。資昔切〖注〗𨒏,古文迹。

『說文解字注』

(迹)步處也。莊子云。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也。从辵。亦聲。迹本作𨒪。朿聲。故音在十六部。小篆改爲亦聲。則當入五部。而非本部之形聲矣。李陽冰云。李丞相持朿作亦。謂此字也。資昔切。古音在十六部。

(蹟)或从足責。責亦朿聲也。小雅。念彼不蹟。毛傳。不蹟、不循道也。

(𨒪)籒文迹。从朿。釋獸。鹿其跡速。釋文。本又作?。素卜反。引字林鹿跡也。按速正𨒪字之誤。周時古本云其𨒪𨒪。𨒪之名不嫌專繫鹿也。廣雅。躔?解亢跡也。卽爾雅麋跡躔、鹿跡𨒪、麕跡解、兔跡迒也。曹憲?音匹迹反。集韵云。迹或作?。然則字林從鹿速聲、素卜反之字。紕繆實甚。或以竄入爾雅。又或以羼入鹿部麌麛二字之閒。其誤可不辯自明矣。

跡字解釋

跡字基本屬性

  1. 跡的部首:足部外筆畫:6筆畫總數:13倉頡號碼:rmylc

  2. 四角號碼:60130鄭碼查詢:jinoBig5編碼:B8F1gb2312碼:BCA3

  3. uni-code:基本区 U+8DE1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迹

跡字基本含義

  1. 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