徲字康熙字典熱度:658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tí,chí,【漢字註音】ㄊㄧˊ

【語音朗讀】

【寅集下】【彳】【徲字五行屬】

【寅集下】【彳字部】

【唐韻】杜兮切【集韻】𨻰尼切,𠀤音啼。

【說文】久也。

又【博雅】徲徲,往來也。

詞條更新時間:2025-05-01

徲字的字形演變


前7.38.2(甲)

伯君友父簋(金)
西周晚期

伊簋(金)
西周晚期

說文‧彳部

婁壽碑(隸)
東漢

楷書

徲字的象形文

讀音:chí


甲骨文1;

甲骨文2;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說文籀文;

小篆遲;

小篆𨒈;

隸書1;

隸書2

讀音:chí

“遲”是動作緩慢。慢慢地行。引申遲鈍。《說文》: “遲,徐行也。” 因“遲”指慢行,所以甲骨文中有一“彳”字符(彳讀chì,是 “行”的省文。作為部首表示行動、走)。另一邊是“尼”字( “尼”是親昵的“昵”的初文。是兩個人臀部相摩的形狀。親昵自然是緩慢纏綿的動作),與“彳”組合起來,恰可表示 “動作緩慢” 。金文和 “說文籀文”將甲骨文的 “彳”寫作“辵” (讀chuò ,是“彳”字下麵加一表示腳和走的“趾”。後俗稱 “走之” ),而將甲骨文的 “尼”字寫成“辟”字,即受了刑的奴隸形(詳見“辟”釋)。受了刑的奴隸行動自然遲緩。字義與甲骨文不矛盾。小篆有兩個寫法: 一、將金文的“辟”寫成“犀” 。“犀”是“犀牛” ,但從字形講是人身後尾隨著牛,行動自然不快; 二、將“辟”字的“辛”省筆作“二” ,屬古簡化字。隸書(漢《禮器碑》、晉《辟雍碑》 )分別寫作“” 、 “”。今簡化字統一寫作“遲”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徲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徲
中国大陆
台湾 徲
台湾
香港 徲
香港
韩国 徲
韩国
旧字形 徲
旧字形

徲字說文解字

【卷二】【彳】

『說文解字』

久也。从彳犀聲。讀若遲。杜兮切

『說文解字注』

(徲)久也。久疑當作夂。从彳。犀聲。讀若遲。杜兮切。十五部。按廣韵?杜奚切。久待也。無徲字玉篇、集韵有徲無?。未知孰是。廣雅。徲徲往來也。丈尸反。

徲字解釋

徲字基本屬性

  1. 徲的部首:彳部外筆畫:12筆畫總數:15倉頡號碼:hoseq

  2. 四角號碼:27259鄭碼查詢:oikmBig5編碼:E577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5FB2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𠌬 𢔦 𢔭

徲字基本含義

1. 徲 [tí]2. 徲 [chí]

徲 [tí]
  1. 久。

  2. 久待。

  3. 遲到。

徲 [chí]
  1. 〔~~〕往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