屮字康熙字典熱度:2673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chè,cǎo,【漢字註音】ㄔㄜˋ

【語音朗讀】

【寅集上】【屮】【屮字五行屬】

【寅集上】【屮字部】

【廣韻】丑列切【集韻】敕列切,𠀤音徹。

【說文】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

【徐鉉曰】屮,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又【集韻】采早切,音艸。尹彤曰:古文或以爲艸字。

【前漢·鼂錯傳】屮茅臣無識知。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屮字的字形演變


陳44(甲)

屮作從彝盉(金)
西周早期

郭.六.12(楚)

說文‧屮部

鮮于璜碑(隸)
東漢

楷書

屮字的甲骨文


粹193合33180𠂤歷間

京都2037合29035

佚84合15884賓組

京津4007合27218無名組

陳44

屮字的金文


作父戊簋西周早期集成3514

屮作從彝盉西周早期集成9383

屮字的象形文

讀音:cǎo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楚帛書;

石鼓文;

小篆屮;

小篆艸;

小篆草;

小篆卉;

隸書屮;

隸書草

讀音:cǎo

“艸” 、“屮” 在《說文》 中都是部首字。“屮” 是初生的小草。《說文》 : “屮, 草木初生也。 ” 甲骨文寫作 “” (讀chè, 是剛長出地麵的小草形)。“艸” (草)是草本植物的總稱。《說文》: “艸,百卉也。” 艸字後來隻作部首,俗稱 “草字頭” 。而 “草” 字原本指一種叫作 “麻櫟” 的喬木的子實。可以用來染黑色(黑古稱皂色。皂與 “早” 同形) 。 “皂” 加 “艸” 成 “草” 。 草字的金文也寫作 “” 或 “” 。 都是草葉的形狀。秦石鼓文將 “早” 置於 “茻” (讀mǎng,草叢,草莽)之中而寫作 “” , 由此成為形聲字。 小篆省去下邊的 “艸” 而寫作 “” 。 至此, “艸” 與 “草” 成為兩個字。 而 “卉” 在《說文》中也稱為“艸之總名” , 楚帛書、 小篆寫作 “” , 確象一叢草形。 古人造字以三為多,用三個 “屮” 表示很多草當是泛指草木,引申花卉。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屮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屮
中国大陆
台湾 屮
台湾
香港 屮
香港
日本 屮
日本
韩国 屮
韩国
旧字形 屮
旧字形

屮字說文解字

【卷一】【屮】

『說文解字』

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爲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从屮。尹彤說。丑列切〖注〗臣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說文解字注』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丨讀若囟,引而上行也。枝謂兩旁莖枝,柱謂丨也。過乎屮則爲𡳿,下垂根則爲木。古文或㠯爲艸字。漢人所用尚爾,或之言有也,不𧗊爾也。凡云古文以爲某字者,此明六書之叚借。以,用也,本非某字,古文用之爲某字也。如古文以洒爲灑埽字,以疋爲詩大雅字,以丂爲巧字,以臤爲賢字,以𣥐爲魯衞之魯,以哥爲歌字,以詖爲颇字,以𥆞爲靦字,籒文以爰爲車轅字,皆因古時字少,依聲託事。至於古文以屮爲艸字,以爲足字,以丂爲亐字,以𠈪爲訓字,以㚖爲澤字,此則非屬依聲,或因形近相借,無容後人效尤者也。讀若徹。上言以爲,且言或,則本非艸字。當何讀也,讀若徹,徹,通也,義存乎音,此尹彤説。尹彤見漢人艸木字多用此,俗誤謂此卽艸字,故正之。言叚借必依聲託事,屮艸音類遠隔。古文叚借尚屬偶爾,今則更不當爾也。丑列切。十五部。凡屮之屬皆从屮,尹彤說。三字當在凡屮上,轉寫者倒之。凡言某説者,所謂博采通人也,有説其義者,有説其形者,有説其音者。

屮字解釋

屮字基本屬性

  1. 屮的部首:屮部外筆畫:0筆畫總數:3倉頡號碼:ul

  2. 四角號碼:22400鄭碼查詢:ziaaBig5編碼:C94Bgb2312碼:E5F8

  3. uni-code:基本区 U+5C6E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嵌套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屮

屮字基本含義

1. 屮 [chè]2. 屮 [cǎo]

屮 [chè]
  1. 草木剛長出來。

屮 [cǎo]
  1. 古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