𨝸字康熙字典熱度:482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𨝸

【繁體漢字】𨝸,【漢語拼音】tán,【漢字註音】ㄊㄢˊ

【語音朗讀】

【酉集下】【邑】【𨝸字五行屬】

【酉集下】【邑字部】

【唐韻】徒含切【集韻】徒南切,𠀤音覃。

【說文】國也。齊桓公所滅。

又通作譚。

【詩·衞風】譚公維私。

【春秋·莊十年】譚子奔莒。

詞條更新時間:2025-05-02

𨝸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邑部

楷書

𨝸字說文解字

【卷六】【邑】

『說文解字』

國也。齊桓公之所滅。从邑覃聲。徒含切〖注〗臣鉉等曰:今作譚,非是。《說文注義》有譚長,疑後人傳寫之誤。

『說文解字注』

(𨝸)國也。齊桓公之所滅。衞風曰。譚公維私。小雅曰。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讒。譚大夫作大東以告病。左傳莊十年曰。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今濟南府府東南七十里有故譚城。在二志濟南郡之東平陵縣。東平陵故城在今濟南府府東七十五里。从邑。𪉲聲。徒含切。古音在七部。按詩、春秋、公、榖皆作譚。許書又無譚字。葢許所據從邑。齊世家譌作郯。可證司馬所據正作𨝸。𨝸譚古今字也。許書有譚長。不以古字廢今字也。

𨝸字解釋

𨝸字基本屬性

  1. 𨝸的部首:邑部外筆畫:12筆畫總數:14倉頡號碼:mjnl

  2. 四角號碼:鄭碼查詢:fjeyBig5編碼:gb2312碼:

  3. uni-code:扩展B U+28778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