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字康熙字典熱度:1942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huī,duò,【漢字註音】ㄏㄨㄟ

【語音朗讀】

【戌集中】【阜】【隳字五行屬水】

【戌集中】【阜字部】

【廣韻】許規切。俗隓字。

【老子·道德經】故物或行或隨,或响或吹,或强或羸,或載或隳。

【宋玉·高唐賦】長吏隳官。

又通作墮。

【禮·月令】繼長增高,毋有壞墮。

【釋文】墮亦作隳。

又【讀書通】與毀通。

【荀子·富國篇】非將隳之也,說不免焉。

【後漢·袁紹傳】所過毀突。

【文選】作隳。


考證:〔【老子·道德經】或强或嬴〕 謹照原文嬴改羸。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30

隳字的象形文

讀音:duì


甲骨文1;

甲骨文2;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小篆隊;

小篆隓;

小篆墮;

小篆墜;

小篆陊;

小篆隕;

隸書隊;

隸書墜

讀音:duì

“墜” 是人從高處落下。最初寫作 “隊” 。《說文》 : “隊,從高隊(墜)也。 ” 甲骨文寫作“” , “”是有階的山形(橫看是“”更象形), “”是頭朝下的人(子)形, 用人從山上落下會意, 此時為“隊” 字。 金文寫作 “” , 象 “” (豕, 豬)從山上落到地上的形狀,此形為 “墜”字。 小篆寫作 “” , 屬會意兼形聲字。 隸書隨金文結構寫作“” , 成為今文, “隊”則借作行列和集體排列分化出去。

注: 與 “墜” 相關的字還有 “隓、墮(隳) 、隕、陊” 等。這些字的初文均與甲骨文、金文的 “”字形有關。 《說文》分別釋作:“隕,從高下也。” “陊,落也。” “隓,敗城阜曰隓。”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隳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隳
中国大陆
台湾 隳
台湾
香港 隳
香港
日本 隳
日本
韩国 隳
韩国
旧字形 隳
旧字形

隳字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

篆文。小篆則从土、隋聲也。先古籒後小篆者、是亦先二後上之例也。曷爲不入𡐦於土部而隓爲重文也。其字本从𨸏。以壞𨸏爲義。而壞城次之。故入𨸏部而𡐦爲重文也。

隳字解釋

隳字基本屬性

  1. 隳的部首:阜部外筆畫:15筆畫總數:17倉頡號碼:nbop

  2. 四角號碼:74338鄭碼查詢:ygouBig5編碼:F16Fgb2312碼:E3C4

  3. uni-code:基本区 U+96B3首尾分解:隋⺗部件分解:阝工月人⺗

  4. 造字法: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水

  5. 異體字:隓墮𢡣 𡐦 隓 墮

隳字基本含義

1. 隳 [huī]2. 隳 [duò]

隳 [huī]
  1. 毀壞;崩毀:“~人之城郭。”

隳 [duò]
  1. 古通“惰”,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