眡字康熙字典熱度:666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shì,【漢字註音】ㄕˋ

【語音朗讀】

【午集中】【目】【眡字五行屬】

【午集中】【目字部】

【廣韻】都奚切【集韻】都黎切,𠀤音低。

【類篇】視貌。

又【玉篇】古文視字。註詳見部五畫。 【正字通】俗眂字。眂同視。分爲二,誤。

詞條更新時間:2025-05-01

眡字的字形演變


京津2221(甲)

菁10.9(甲)

史見卣(金)
西周早期

𣄰尊(金)
西周早期

員方鼎(金)
西周早期或中期

史墻盤(金)
西周中期

駒父盨蓋(金)
西周晚期

上(2).魯.2(楚)

包2.15(楚)

上(1).䊷.1(楚)

說文古文

說文古文

說文‧見部

睡虎地簡18.160(隸)

老子甲134(隸)
西漢

縱橫家書11(隸)
西漢

漢印徵補
西漢

史晨碑(隸)
東漢

楷書

眡字的象形文

讀音:shì


甲骨文1;

甲骨文2;

金文1;

金文2;

金文睗;

金文睗;

金文睗;

金文睗;

金文睗;

說文古文1;

說文古文2;

侯馬盟書;

小篆眡;

小篆視;

小篆睗;

隸書

讀音:shì

“視”是看,觀察。《說文》: “視,瞻也。從見、示。眎,古文視; 眡,亦古文視。” 甲骨文與“說文古文”2字素相同, 寫作“” (眎)。既是用“” (目)看“” (示, 祭祀時的神柱)神顯示的會意字,也是“從目, 示聲” 的形聲字。 “說文古文” 1及金文寫作“” (眡, 以“氏”作聲符)。小篆將“目”改“見” , 寫作“” 、 ”兩個字。隸書(漢《史晨碑》 )寫作“”。

“睗” (讀shì) 《說文》: “睗,目疾視也。”就是眼睛疾速地觀看。金文、小篆分別寫作“” ,字形雖不盡相同,但基本構成完全一樣,由表示眼睛的 “目” 和表示置換、易手的 “易”組合,以此表示眼睛從此處突然轉向另一處。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眡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眡
中国大陆
台湾 眡
台湾
韩国 眡
韩国
旧字形 眡
旧字形

眡字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

亦古文視。此氐聲。與目部眂、氏聲迥別。氏聲古音在十五部。氏聲在十六部。自唐宋至今多亂之。眡見周禮。

眡字解釋

眡字基本屬性

  1. 眡的部首:目部外筆畫:5筆畫總數:10倉頡號碼:buhpm

  2. 四角號碼:62040鄭碼查詢:lrsBig5編碼:none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7721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視

眡字基本含義

  1. 觀看,察視。《周禮·天官·太宰》:“及執事,眡滌濯。” 鄭玄 注:“眡音視,本又作視。”《漢書·敘傳上》:“歷世莫眡,不知其將含景耀,吐英精,曠千載而流夜光也。”

  2. 看待;照顧。 宋 無名氏 《宣政雜錄·孝子》:“即以刀付邏卒,束手就執,既行猶回視諸人,曰:‘好眡吾母。’行人皆爲之泣下。”

  3. 如;比。《周禮·天官·食醫》:“凡食齊眡春時,羹齊眡夏時,醬齊眡秋時,飲齊眡冬時。” 鄭玄 注:“眡音視。”

  4. 治理,處理。參見“ 眡事 ”。

  5. 通“ 示 ”。出示。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三:“近世持玩好之物眡人者,貪忍之輩,一目而覬覦之心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