蒉字康熙字典熱度:679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kuì,kuài,【漢字註音】ㄎㄨㄟˋ

【語音朗讀】

【申集上】【艸】【蒉字五行屬木】

【申集上】【艸字部】

〔古文〕𤆂【唐韻】【韻會】𠀤求位切,音匱。

【說文】草器。

【論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

又山名。

【前漢·高帝紀】沛公引兵繞嶢關,踰蕢山。

又【集韻】苦怪切,音喟。菜名。

【爾雅·釋草】蕢,赤莧。

【註】今莧菜之有赤莖者。

又與𠙽通。

【禮·禮運】蕢桴而土鼓。

【註】蕢讀爲𠙽,聲之誤也,謂摶土爲桴也。

又姓。

【禮·檀弓】公使人弔蕢尚。


考證:〔【爾雅·釋草】蕢,赤莧。

【註】今莧菜之有赤根者。〕 謹照原文赤根改赤莖。

詞條更新時間:2025-07-05

蒉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古文

說文‧艸部

漢印徵
西漢

楷書

蒉字的象形文

讀音:guì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

古璽文1;

古璽文2;

古璽文3;

古璽文4;

小篆;

隸書

讀音:guì

“貴” 字從甲骨文到今文經曆了變義過程。 商甲骨文寫作 “” , 象 “” (雙手)作業於 “” (土塊)的形狀, 其中 “”是手持農具形。此時為 “蕢、隤”(除草整理土地) ,與貴賤無關。古璽文1寫作 “” , 象手持 “耜” (農具)在勞作。 金文也借 “” (憒)作 “貴” 。古璽文2-3和小篆加 “貝” 字,(貝曾用作貨幣和高級飾品)遂有貴賤義。古璽文4在 “貴” 字頭上另加 “艸” (草字初文)成 “蕢” (讀kuì), 專指草編物。 隸書(漢《孔宙碑》 )寫作“”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蒉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蒉
中国大陆
台湾 蒉
台湾
韩国 蒉
韩国

蒉字說文解字

【卷一】【艸】

『說文解字』

艸器也。从艸䝿聲。臾,古文蕢,象形。《論語》曰:“有荷臾而過孔氏之門。”求位切〖注〗𤆂,古文。

『說文解字注』

艸器也。孟子曰。不知足而爲屨。我知其不爲蕢也。知蕢是盛物之器。从艸。貴聲。求位切。十五部。

蒉字解釋

蒉字基本屬性

  1. 蒉的部首:艸部外筆畫:9筆畫總數:12倉頡號碼:tlmo

  2. 四角號碼:44802鄭碼查詢:ejalBig5編碼:EB44gb2312碼:DDDE

  3. uni-code:基本区 U+8489首尾分解:艹贵部件分解:艹中一贝

  4. 造字法:形声;从艹、贵声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木

  5. 異體字:蕢蕢 䕚 𤆂 𧷩 𧸋 𧔉

蒉字基本含義

1. 蕢 [kuì]2. 蕢 [kuài]

蕢 [kuì]
  1. 古代用草編的筐子,一般用來盛土:“有荷~而過孔氏之門者”。

蕢 [kuài]
  1. 古書上指赤莧菜。

  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