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字康熙字典熱度:983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chǔ,【漢字註音】ㄔㄨˇ

【語音朗讀】

【申集中】【虍】【處字五行屬】

【申集中】【虍字部】

【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𠀤音杵。

【玉篇】居也。

【詩·王風】莫或遑處。

又止也。

【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

又居室也。

【詩·大雅】于時處處。

又歸也。

【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

又分別也。

【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

又制也。

【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𠛬,而不能禁也。

又姓。

【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

【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

【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

又州名。

【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

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所也。

【詩·邶風】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魯語】五𠛬三次。

【註】次,處也。三處,野、朝、市也。

又【集韻】居御切。通據。人名,齊有梁丘處。

又通杵。

【公羊傳·僖十二年】𨻰侯處臼卒。

【註】《左傳》作杵臼。 【說文】作処。 【廣韻】俗作䖏。 考證:〔【詩·王風】其後也處。〕 謹照原書王風改召南。

詞條更新時間:2025-09-06

處字的字形演變


史墻盤(金)
西周中期

𤼈鐘(金)
西周中期

曶鼎(金)
西周中期

丼人𡚬鐘(金)
西周晚期

㝬鐘(金)
西周晚期

鄂君啟車節(金)
戰國中期

魚顛匕(金)
戰國晚期

妾子𧊒壺(金)
戰國晚期

包2.3(楚)

包2.7(楚)

包2.32(楚)

郭.老甲.22(楚)

郭.語3.10(楚)

包2.238(楚)

天卜(楚)

說文‧几部

說文‧几部

說文或體

睡.日甲50背(隸)

睡.法125(隸)

相馬經2上(隸)
西漢

老子甲158(隸)
西漢

史晨碑(隸)
東漢

熹.公羊.宣六年(隸)
東漢

楷書

處字的金文


𤼈鐘西周中期集成252

曶鼎西周中期集成2838

臣諫簋西周中期集成4237

史墻盤西周中期集成10175

史墻盤西周中期集成10175

丼人𡚬鐘西周晚期集成109

丼人𡚬鐘西周晚期集成112

㝬鐘西周晚期集成260

魚顛匕戰國晚期集成980

妾子𧊒壺戰國晚期集成9734

鄂君啟車節戰國中期集成12110

鄂君啟舟節戰國中期集成12113

處字的象形文

讀音:chǔ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5;

石鼓文;

小篆處;

小篆處;

隸書1;

隸書2

讀音:chǔ

“處”是暫時停下來休息。《說文》: “處,止也,得幾而止。” “處”字金文寫作 “” , 象一戴虎頭麵具的人坐在 “幾” (凳)上的形狀。 此形表示位置、自居。源自祭祀活動。小篆受甲、金文的影響,寫成兩個字: 一、寫作 “” (処) , 用 “夊” (讀suī, 是趾的反寫, 仍表示腳)在 “幾”(凳)旁,以此會意“在凳幾上歇歇腳” 。二、在 “処”字上麵加一 “虍” ,既與金文相合,又可作為聲符使用,成為“從処,虍聲”的形聲字。隸書(漢《王舍人碑》 )雖經隸變,仍可看到與小篆的傳承關係; 《禮器碑》則完全脫離了古文字的窠臼,成為今文。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處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處
中国大陆
台湾 處
台湾
香港 處
香港
日本 處
日本
韩国 處
韩国
旧字形 處
旧字形

處字說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處”字头,请参考“処”字:)

【卷十四】【几】

《說文解字》

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處,処或从虍聲。昌與切文四 重二

《說文解字注》

(処)止也。人遇几而止,引申之爲凡凥処之字,俗分别其上去。从夊几。夊讀若黹,從後致也。人㒳脛後有致之者,至乎几而止,故字从夊几。昌與切。五部。夊得几而止也。此釋會意之恉。以上八字與舊本不同,今更正如此。又以上三篆皆會意,而不入人部尸部夊部者,重几也。

(處)處或从虍聲。今或體獨行,轉謂処俗字。

處字解釋

處字基本屬性

  1. 處的部首:虍部外筆畫:5筆畫總數:11倉頡號碼:yphen

  2. 四角號碼:21241鄭碼查詢:ihrqBig5編碼:B342gb2312碼:B4A6

  3. uni-code:基本区 U+8655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形声漢字結構:左上包围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处処処䖏 処 处 𠁅 𠙚 𧇤 𩂜 𩂫 処処

處字基本含義

  1. 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