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字康熙字典熱度:2381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chú,【漢字註音】ㄔㄨˊ

【語音朗讀】

【申集上】【艸】【刍字五行屬金】

【申集上】【艸字部】

【唐韻】側愚切【正韻】楚徂切,𠀤音初。

【說文】刈草也。

【詩·大雅】詢于芻蕘。

【疏】芻者飼牛馬之草。

【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

【趙註】草食曰芻。

【韻會】羊曰芻,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

又【禮·祭統】士執芻。

【註】藁也。

【詩·小雅】生芻一束。

【箋】苽草刈取以用曰芻,故曰生芻。

又草名。

【小雅】終朝采綠。

【箋】綠,王芻也。

又梵語謂僧曰苾芻。

又芻尼。

【許彥周詩話】嘗作七夕詩,押潘尼字,難于屬和,後讀《藏經》,有呼喜鵲爲芻尼。

又姓。見【何氏姓苑】。

又【集韻】葘尤切,音鄒。

【韓愈·駑驥詩】力小若易制,價微良易酬。渴飮一斗水,饑食一束芻。 【六書正譌】芻象包束草之形,俗作蒭,非。

【干祿字書】通作𦷝、𦱪。𦷝字原从艸从口从丑作。


考證:〔【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

【趙註】草牲曰芻。〕 謹照原文牲改食。

詞條更新時間:2025-07-17

刍字的字形演變


甲990(甲)

佚683(甲)

散氏盤(金)
西周晚期

公芻權(金)
戰國晚期

望1.5(楚)

包2.95(楚)

說文‧艸部

睡虎地簡24.25(隸)

老子甲101(隸)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楷書

刍字的象形文

讀音:chú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古陶文古璽文;

秦簡;

小篆;

隸書

讀音:chú

“芻” 是除草。《說文》 : “芻,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 甲骨文、金文寫作“”。 “”是手形, “”是草形, 會意用手拔草。秦簡、小篆寫作“”。 由兩組“勹” (人彎腰環臂, 表示懷抱)和 “屮” (讀chè,初生的小草)組成。雖成彎身拔草,也與除草近似。 隸書據此寫作 “” , 已是今文。 今簡化字寫作 “芻”。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刍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刍
中国大陆
台湾 刍
台湾
韩国 刍
韩国

刍字說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刍”字头,请参考“芻”字:)

【卷一】【艸】

《說文解字》

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叉愚切

《說文解字注》

(芻)刈艸也。謂可飤牛馬者。象包束艸之形。叉愚切。古音在四部。

刍字解釋

刍字基本屬性

  1. 刍的部首:艸部外筆畫:3筆畫總數:5倉頡號碼:nsm

  2. 四角號碼:27177鄭碼查詢:rxbBig5編碼:AFECgb2312碼:DBBB

  3. uni-code:基本区 U+520D首尾分解:⺈彐部件分解:⺈彐

  4. 造字法:会意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金

  5. 異體字:芻

刍字基本含義

  1.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秣(飼養牛馬的草料)。反~。

  2. 割草:~蕘(割草稱“芻”,打柴稱“蕘”。指割草打柴的人。後常用作向人陳述意見的謙辭)。~言(常用來謙稱自己的言論)。~議(同“芻言”)。

  3. 草把:~靈(古代送葬用的茅草紮的人馬)。